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抗胆病的
1)  antibilious [英][,ænti'biljəs]  [美][,æntɪ'bɪljəs]
抗胆病的
2)  antibilious [英][,ænti'biljəs]  [美][,æntɪ'bɪljəs]
治胆病的
3)  anticholinergic [英][,ænti,kəuli'nə:dʒik]  [美][,ænti,kolə'nɝdʒɪk]
抗胆碱能的
4)  antibilious adj.
治胆汁病的
5)  antiviral [英]['ænti'vairəl]  [美][,æntɪ'vaɪrəl]
抗病毒的
6)  antiblennorrhagic
抗淋病的
补充资料:胆病

胆病

胆病   六腑病候之一。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因肝气有余、湿热蕴胆、胆气虚怯或猝受惊恐所致。肝气与七情有密切关系,故胆病多有胁痛及精神神志方面症状。胆内藏清汁而主疏泄,所以胆液被阻,不得泄越,每致发黄。胆病有寒热虚实之分。据《脉经》卷二,“胆实者证见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胆虚者证见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目巟)(目巟)。《太平圣惠方》卷三:“若虚则生寒,寒则恐畏,不能独卧,其气上溢,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数数好唾,是为胆虚冷之候也。”“若肝气有余,胆实,实则生热,热则精神惊悸不安,起卧不定,胸中冒闷,身体习习,眉头倾萎,口吐苦汁,心烦咽干,此是胆实热之候。”《儒门事亲》卷七:“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胆病有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治法。参见胆病各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