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phasic strain
双相区系
4) two-phase systems
双相系统
5) mixture region
混合区,双相区
6) aqueous two-phase system
双水相体系
1.
Phase diagram of the PEG (poly(ethylene glycol))-Cs_2SO_4-H_2O aqueous two-phase system at 298.15 K;
硫酸铯/聚乙二醇双水相体系在29815K的相平衡
2.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total concentration and molar ratio on the aqueous two-phase system of 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SDBS) and tetradecyltrimethylammnium chloride(TTAC)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ternary phase diagram of the SDBS/TTAC/H2O system was determined.
研究了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TTAC)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混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双水相体系的性质,测定了分相区域并绘制了相图,以色氨酸为对象研究了双水相体系的萃取作用。
3.
The bioconversion of phenylpyruvate to L-phenylalanine using aspartate transaminase in an aqueous two-phase system(ATPS) was investigated.
以天冬氨酸转氨酶为催化剂,开展了双水相体系中苯丙酮酸转氨反应制备L-苯丙氨酸的研究。
补充资料:变质相系
在同一变质作用类型下形成、并能反映某一变质地带特有的地热梯度的一系列变质相的总称。一个变质相代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然而一个变质地体(或变质活动带)内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范围往往很宽,不是某一变质相所能概括,需要由一系列的变质相来表示。地热梯度是指温度从地表开始随深度的递增率,以℃/公里表示。地热梯度代表与前进变质作用有关的地壳热状况,地壳的不同部分地热梯度是不一样的。根据一个变质地体中出现的变质相系,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存在的地热梯度,从而推断变质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环境。在一般情况下,深度和压力成正相关关系,所以地热梯度能近似地给出达到某一温度所需的压力。
变质相系可分为3个基本类型:①低压型(红柱石-夕线石型),以泥质变质岩中出现红柱石、夕线石、堇青石为待征,蓝晶石不出现。平均地热梯度大于25℃/公里。因达到一定温度所需深度较浅即岩压较低,故称低压型。低压相系可出现:浊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等前进变质相系列。②中压型(蓝晶石-夕线石型),以泥质变质岩中出现蓝晶石、夕线石为特征。平均地热梯度约20℃/公里。红柱石、堇青石、蓝闪石不出现,十字石普遍,铁铝榴石在中高级变质岩中出现。中压相系可出现浊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绿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等前进变质相系列。③高压型(硬玉-蓝闪石型),以硬玉和石英组合代替钠长石为特征。形成的地热梯度约10℃/公里或更低。硬柱石、绿纤石是常见矿物,蓝晶石稳定,而红柱石、夕线石、堇青石等不出现。高压相系可出现葡萄石-绿纤石相→蓝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等前进变质相系列。有些地区可出现榴辉岩相,但不出现麻粒岩相。
地热梯度的变化范围很大,在上述3个基本类型之间尚有许多过渡类型,在过渡型的相系中矿物组合也具有过渡的特点,例如在低压相系的岩石中出现十字石时应属低压过渡型,在中压相系的岩石中出现蓝闪石或硬柱石时则属高压过渡型。
这3种类型相系的地热梯度,可以根据图中的地热梯度曲线加以标定。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变质相系的地热梯度曲线有着不同的斜率。
变质相系的划分不能单纯地依靠少数几种指示矿物,因为它们的出现还受原岩成分的控制。其他对压力具敏感反应的矿物也可作为相系划分的依据。例如,硅灰石出现于低压相系;基性变质岩中富含钠和铝的角闪石,单斜辉石见于高压相系;硅白云母是高压低温变质作用的标志。
参考书目
都城秋穗著,周云生译:《变质作用与变质带》,地质出版社,北京,1979。(A.Miyashiro,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Belts, George Allen and Unwin,London,1973.)
P.C.England and A. B. Thompson, Pressure-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Ⅰ,Ⅱ.,Journal of Petrology,Vol. 265, Part 4., 1984.
变质相系可分为3个基本类型:①低压型(红柱石-夕线石型),以泥质变质岩中出现红柱石、夕线石、堇青石为待征,蓝晶石不出现。平均地热梯度大于25℃/公里。因达到一定温度所需深度较浅即岩压较低,故称低压型。低压相系可出现:浊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等前进变质相系列。②中压型(蓝晶石-夕线石型),以泥质变质岩中出现蓝晶石、夕线石为特征。平均地热梯度约20℃/公里。红柱石、堇青石、蓝闪石不出现,十字石普遍,铁铝榴石在中高级变质岩中出现。中压相系可出现浊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绿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等前进变质相系列。③高压型(硬玉-蓝闪石型),以硬玉和石英组合代替钠长石为特征。形成的地热梯度约10℃/公里或更低。硬柱石、绿纤石是常见矿物,蓝晶石稳定,而红柱石、夕线石、堇青石等不出现。高压相系可出现葡萄石-绿纤石相→蓝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等前进变质相系列。有些地区可出现榴辉岩相,但不出现麻粒岩相。
地热梯度的变化范围很大,在上述3个基本类型之间尚有许多过渡类型,在过渡型的相系中矿物组合也具有过渡的特点,例如在低压相系的岩石中出现十字石时应属低压过渡型,在中压相系的岩石中出现蓝闪石或硬柱石时则属高压过渡型。
这3种类型相系的地热梯度,可以根据图中的地热梯度曲线加以标定。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变质相系的地热梯度曲线有着不同的斜率。
变质相系的划分不能单纯地依靠少数几种指示矿物,因为它们的出现还受原岩成分的控制。其他对压力具敏感反应的矿物也可作为相系划分的依据。例如,硅灰石出现于低压相系;基性变质岩中富含钠和铝的角闪石,单斜辉石见于高压相系;硅白云母是高压低温变质作用的标志。
参考书目
都城秋穗著,周云生译:《变质作用与变质带》,地质出版社,北京,1979。(A.Miyashiro,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Belts, George Allen and Unwin,London,1973.)
P.C.England and A. B. Thompson, Pressure-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Ⅰ,Ⅱ.,Journal of Petrology,Vol. 265, Part 4., 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