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rthoquinone
					
	
					
				
				
	
					
				直翅虫
			
					2)  Orthopteran
					[英][ɔ:'θɔptərən]  [美][ɔr'θɑptərən]
					
	
					
				
				
	
					
				直翅目昆虫
				1.
					Studies on the Diversities and Edge Effect of Orthopteran in Ecologically Restored Area of Wuqi, Shaanxi;
						
						陕西吴起生态恢复区直翅目昆虫多样性及其边缘效应的研究
					
					3)  Orthoptera
					
	
					
				
				
	
					
				直翅目昆虫
				1.
					Based on Spurt s embedding method and the author s investigation results andexperienc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key techniquesof orthoptera tibial organs.
						
						本文依据Spurr's包埋法,结合作者获得的实验研究成果及经验,系统介绍Spurr’s包埋法在研究直翅目昆虫胫节感受器中的应用程序及关键技术;着重讨论了与提高切片质量有关的实验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论证 Spurr’s包埋法对研究直翅目昆虫足部感受器的优佳效果。
					
					4)  Othius goui Zheng
					
	
					
				
				
	
					
				苟氏直缝隐翅虫
				1.
					A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the male of Othius goui Zheng, 1995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Xantholininae);
						
						苟氏直缝隐翅虫雄虫的形态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胸片隐翅虫亚科)
					
					5)  Othius
					
	
					
				
				
	
					
				直缝隐翅虫属
				1.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Othius Stephens is described from Guangxi province,China under the name of O.
						
						记述中国广西直缝隐翅虫属一新种,广西直缝隐翅虫Othinsguangxiensissp。
					
					6)  orthopteron
					[英][ɔ:'θɔptərɔn]  [美][ɔr'θɑptərɑn]
					
	
					
				
				
	
					
				直翅类的昆虫
	补充资料:毒隐翅虫
		      一类小型的甲虫。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亚科,毒隐翅虫属。该属共有 250种以上,中国约有20种。成虫体长7~8mm,长圆形;头部黑色,有眼和鞭状触角各1对(见图);胸部桔黄色,鞘翅1对,较短,呈青蓝色,具粗大刻点;足3对,短而强壮,适于迅速爬行;腹部能自由活动,末端具黑色光泽且能向上弯曲。成虫出现的高峰季节为夏末秋初,多栖息于杂草丛生的潮湿环境中,具趋光性,通常捕食稻田中的某些昆虫。
  
毒隐翅虫的体液含有强酸性的毒素,当虫体被捻碎后,毒素与皮肤接触而引起隐翅虫皮炎,因皮炎常呈线条状,又称线状皮炎。皮炎可发生于全身,主要在头面部,其次为颈部,也见于上肢、躯干及下肢等裸露局部;少数出现于阴囊和外阴部。皮损处常表现为线状,有时为点状、片状或混合型。患处初呈红斑,继之出现水疱、脓疱;患者自觉疼痛、烧灼感、痒感,重者常诉头痛及发烧等症状,病程7~8天。
  
隐翅虫皮炎发生于非洲、美洲、日本与南洋群岛等地区;中国自1959年首次报道在重庆发现病例以来,迄今有300余例患者。分布于四川、 广西、广东、湖北、河南、福建等省。一般发病开始于5、6月份,7~9月份达高峰,10月份逐渐减少而至消失。
  
消除杂草,搞好环境卫生,喷洒 1%敌敌畏(DDVP)及其他药物,以消灭成虫。设纱窗纱门,以防成虫入室。当成虫接触皮肤时,宜用竹签等拨落地上,再踩死。对成虫接触过的皮肤,及时用肥皂水清洗或涂以20%氨水;症状出现者宜用高锰酸钾液或 3%硼酸水湿敷。用10%明矾溶液(蒸镏水配制)作冷湿敷,上覆以凡士林纱布封包,一天后见效。亦可用半边莲、黄连锌氧软膏等治疗,但勿用抗菌性软膏。
         
		
		毒隐翅虫的体液含有强酸性的毒素,当虫体被捻碎后,毒素与皮肤接触而引起隐翅虫皮炎,因皮炎常呈线条状,又称线状皮炎。皮炎可发生于全身,主要在头面部,其次为颈部,也见于上肢、躯干及下肢等裸露局部;少数出现于阴囊和外阴部。皮损处常表现为线状,有时为点状、片状或混合型。患处初呈红斑,继之出现水疱、脓疱;患者自觉疼痛、烧灼感、痒感,重者常诉头痛及发烧等症状,病程7~8天。
隐翅虫皮炎发生于非洲、美洲、日本与南洋群岛等地区;中国自1959年首次报道在重庆发现病例以来,迄今有300余例患者。分布于四川、 广西、广东、湖北、河南、福建等省。一般发病开始于5、6月份,7~9月份达高峰,10月份逐渐减少而至消失。
消除杂草,搞好环境卫生,喷洒 1%敌敌畏(DDVP)及其他药物,以消灭成虫。设纱窗纱门,以防成虫入室。当成虫接触皮肤时,宜用竹签等拨落地上,再踩死。对成虫接触过的皮肤,及时用肥皂水清洗或涂以20%氨水;症状出现者宜用高锰酸钾液或 3%硼酸水湿敷。用10%明矾溶液(蒸镏水配制)作冷湿敷,上覆以凡士林纱布封包,一天后见效。亦可用半边莲、黄连锌氧软膏等治疗,但勿用抗菌性软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