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entimentalist fallacy

感伤主义者的谬误
2) sentimentalist
[英][,sentɪ'mentəlɪst] [美]['sɛntə'mɛntəlɪst]

感伤主义者
3) naturalistic fallacy

自然主义谬误
1.
Moore s "naturalistic fallacy",in which,Moore s "good" is not a final term;and that even if there exists a "naturalistic fallacy",we can easily clear up the influence of it to environmental ethics,and make it a redundant qu.
自然主义谬误问题是被普遍地认为对环境伦理的合理性构成障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该问题对于环境伦理学而言,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2.
The naturalistic fallacy is a judgment of G.

“自然主义谬误”是G。
4) naturalist fallacy

自然主义谬误
1.
The core of"naturalist fallacy"is the logical contradiction between"fact"and"value".

"自然主义谬误"的核心是"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逻辑矛盾,环境伦理学"模糊"了这个界限,所以遭到非议,并陷入困境。
5)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fallacy

谬误的标准定义
6) fallacy of amphibology;fallacy of equivocation

文义暧昧的谬误
补充资料: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 sentimentalism 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出现的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旅行》而得名。又称主情主义。因排斥理性,崇尚感情,也称前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发源于英国,后传入法国、俄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特恩、哥尔斯密斯、葛雷,法国的卢梭、伏尔泰,俄国的卡拉姆津,德国的里希特、海涅等。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中下层资产阶级文人深感社会贫富不均,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感伤情绪日渐浓厚。感伤主义正是这种情绪在文学上的表现。它注意内心的情感,夸大感情的作用,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重视自然景物的描写,特别强调对个性和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刻画。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细致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不幸的生活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它表现了对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也体现了对贵族阶级崇尚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有的感伤主义作家脱离现实,放任个人感情,沉迷于多愁善感之中,甚至赞美过去,歌颂黑暗、死亡,带有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作品多用第一人称,大多采用日记、旅行记、书信体和回忆录等形式。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