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ork physiology

劳动生理学
2) labor physiology

劳动生理
1.
This paper, based on editor psychology, labor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theoretically analyzes the pattern of tiredness generation, accumulation and recovery in journal editors.
本文以编辑心理学理论为根据,运用劳动生理和劳动心理的知识,对期刊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产生疲劳、积累疲劳和恢复疲劳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旨在培养编辑的心理素质,合理设计编辑工作模式,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3) fatigue-physiology

疲劳生理学
4) labour hygienics

劳动卫生学
5) work psychology

劳动心理学
补充资料:劳动生理
人在劳动过程中身体内的生理变化规律。研究劳动生理的目的是预防疲劳和过劳的发生,使人在劳动过程中能达到和维持高的作业能力。
任何劳动都有肌肉活动参加,肌肉活动时要消耗能量。能量由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化而产生,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将消耗大量的氧。根据能量消耗或氧消耗的多少可判断和划分劳动强度的大小。劳动中所需要的氧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呼吸器官及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成年人一般每分钟最多能供应3升氧,经过锻炼的人可高达 4升。如果需要的氧量和实际能供给的氧量处在平衡状态下,则劳动可维持较长的时间;如果需氧量大于供氧量,在欠氧的条件下劳动持续不久即会被迫停止。为了供给劳动中所需要的大量的氧、输送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和散出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量,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必须加强。此时心率加快,由安静状态下的每分钟 65~70次可增高到 150~200次;心脏每分钟射血输出量可由安静状态下的3~5升增加到15~25升;血压升高,特别是收缩压升高更为明显。呼吸次数由每分钟14~18次增至30~40甚至60次;不但呼吸次数增加,肺通气量也发生很大变化,可由安静时的每分钟6~8升增至40~120升。上述变化在劳动停止后很快得到恢复,一般在中等强度的劳动后30分钟内即可完全恢复。劳动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而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功能起主导作用。大脑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外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作出的决断传到效应器官,引起相应的行动。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神经系统对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态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整,以达到适应的要求。
无论是从事以肌肉活动为主的体力劳动,或以精神和思维活动为主的脑力劳动,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达到一定的程度后都会出现作业能力的下降,表现为疲倦感或肌肉酸痛或全身无力,这种现象称为疲劳。疲劳可分为局部性疲劳和全身性疲劳,或分为体力性疲劳和精神性疲劳。无论哪一种,其本质都是生理性改变,经过适当休息可以消除。疲劳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条件不好,如高温、声音噪杂、空气污浊、照明条件低劣等;劳动者本身技术不熟练、体弱、缺乏锻炼、精神状态不佳等。
疲劳出现后若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和恢复,日久会产生过劳进而导致健康受损。若劳动过程中长期处于不良体位和工作姿势,使身体某一部分器官和系统过度紧张,可能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病损,如:长期站立和行走的,特别是需要负荷重物的作业可能引起下肢静脉曲张、腹疝、脊柱弯曲、肢体或腰背疼痛;长期坐位的工作可引起腰痛、结肠炎、痔、消化不良等;局部肢体或器官频繁活动或过度紧张的作业可引起腱鞘炎、肌肉痉挛、关节炎、视力下降、发音困难、滑囊炎、颈肩腕综合征等。
预防疲劳和过劳的措施有:技术改革,尽可能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以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改进操作方法,做到合理化操作,使各项动作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特点和生物力学原则;加强个人锻炼和技术训练;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包括劳动力的合理组织及劳动休息制度的合理安排;加强保健工作,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
任何劳动都有肌肉活动参加,肌肉活动时要消耗能量。能量由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化而产生,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将消耗大量的氧。根据能量消耗或氧消耗的多少可判断和划分劳动强度的大小。劳动中所需要的氧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呼吸器官及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成年人一般每分钟最多能供应3升氧,经过锻炼的人可高达 4升。如果需要的氧量和实际能供给的氧量处在平衡状态下,则劳动可维持较长的时间;如果需氧量大于供氧量,在欠氧的条件下劳动持续不久即会被迫停止。为了供给劳动中所需要的大量的氧、输送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和散出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量,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必须加强。此时心率加快,由安静状态下的每分钟 65~70次可增高到 150~200次;心脏每分钟射血输出量可由安静状态下的3~5升增加到15~25升;血压升高,特别是收缩压升高更为明显。呼吸次数由每分钟14~18次增至30~40甚至60次;不但呼吸次数增加,肺通气量也发生很大变化,可由安静时的每分钟6~8升增至40~120升。上述变化在劳动停止后很快得到恢复,一般在中等强度的劳动后30分钟内即可完全恢复。劳动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而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功能起主导作用。大脑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外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作出的决断传到效应器官,引起相应的行动。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神经系统对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态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整,以达到适应的要求。
无论是从事以肌肉活动为主的体力劳动,或以精神和思维活动为主的脑力劳动,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达到一定的程度后都会出现作业能力的下降,表现为疲倦感或肌肉酸痛或全身无力,这种现象称为疲劳。疲劳可分为局部性疲劳和全身性疲劳,或分为体力性疲劳和精神性疲劳。无论哪一种,其本质都是生理性改变,经过适当休息可以消除。疲劳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条件不好,如高温、声音噪杂、空气污浊、照明条件低劣等;劳动者本身技术不熟练、体弱、缺乏锻炼、精神状态不佳等。
疲劳出现后若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和恢复,日久会产生过劳进而导致健康受损。若劳动过程中长期处于不良体位和工作姿势,使身体某一部分器官和系统过度紧张,可能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病损,如:长期站立和行走的,特别是需要负荷重物的作业可能引起下肢静脉曲张、腹疝、脊柱弯曲、肢体或腰背疼痛;长期坐位的工作可引起腰痛、结肠炎、痔、消化不良等;局部肢体或器官频繁活动或过度紧张的作业可引起腱鞘炎、肌肉痉挛、关节炎、视力下降、发音困难、滑囊炎、颈肩腕综合征等。
预防疲劳和过劳的措施有:技术改革,尽可能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以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改进操作方法,做到合理化操作,使各项动作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特点和生物力学原则;加强个人锻炼和技术训练;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包括劳动力的合理组织及劳动休息制度的合理安排;加强保健工作,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