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ularemia
[英][,tu:lə'ri:miə] [美][,tulə'rimɪə]
兔热病
3) rabbit coccidiosis
兔球虫病
1.
Comparative test on efficacies of three chemical medicines against rabbit coccidiosis;
3种抗球虫药对兔球虫病的疗效对比试验
2.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chemical medicine against rabbit coccidiosis.
目的为比较中药和化学抗球虫药对兔球虫病的疗效。
5) Rabbit sarcoptes disease
家兔螨病
6) rabbit acariasis
兔螨病
1.
clinic and field curative effect to rabbit acariasis.
本试验以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健康兔和自然感染兔螨病的病兔为试验对象,系统探讨了“兔癣一次净”对兔高体螨的杀灭效果、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和田间应用效果以及对兔的毒副作用。
补充资料:兔热病
图莱里热杆菌(Bacteriumtularense)或称图莱里弗朗西斯氏菌 (Francisella tularen-si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又称图莱里热。1911年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图莱里镇的金花鼠中分离出致病菌,故称为图莱里热杆菌。因常在野兔中发生,故又称野兔热。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全身各处的局灶性化脓性和肉芽肿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因不同型别而异,有发热、淋巴结肿、皮肤溃疡、眼结合膜充血和溃疡、呼吸道感染、胃肠炎和毒血症等。在抗生素出现前,死亡率为5~15%,现已降至1%,胃肠伤寒型死亡率较高。感染后终身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1914年,人类报道了第 1例病例,有细菌学证实。1924年,日本医生对此病作了进一步证实。1926~1928年,前苏联也发现了类似的疾病。后来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较广,自然疫源地主要以北半球较多,先后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十多个国家作过报道。1957年,中国首次从黄鼠分离出本菌,以后本病在野兔和病人中得到证实,只有小范围流行。
病原学 图莱里热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属肠杆菌科,自然界中带此种菌的动物很多,但兔热病主要在啮齿动物中流行。蜱、螨、蚤、虱、蚊和虻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给人或其他动物,人的兔热病多为散发病例。主要感染方式有:①直接接触。细菌由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进入,如皮毛加工厂工人接触污染病菌的皮毛。②呼吸道吸入含有病鼠排泄物的灰尘。③进食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或水。④虫媒传播。昆虫吸血时将菌带入或在皮肤表面压碎带菌昆虫后病菌经皮肤小创口侵入。
细菌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管入附近淋巴结进行繁殖,引起局部淋巴结炎,再从淋巴结进入血循环,侵入全身各脏器,在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图莱里热菌生长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经过3~5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肌肉痛,并伴有盗汗,若不及时治疗可迁延数月,常伴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食欲减退。根据感染方式和部位可分为:①溃疡腺型,最多见,占发病总数的75~85%,由吸血昆虫叮咬感染,在病原入侵处有一小溃疡,轻度疼痛,相应局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0%经1~2个月消退,亦有淋巴结破溃流脓、伤口经久不愈者。②胃肠型。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细菌经小肠粘膜侵入。除发冷、发热外可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偶有腹膜炎。③肺胸膜型。细菌经呼吸道侵入。表现咳嗽,痰不多,胸骨压痛,咯血少见。可有肺炎、肺脓肿或胸膜炎等。肺门淋巴结常肿大。④眼及咽腺型。眼结膜及咽部可有溃疡,颈或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化脓形成溃疡,脓液培养可有图莱里热杆菌。⑤伤寒型。临床表现似伤寒,肝脾肿大,血培养阳性,病情重,死亡率高。
诊断 本病患者的白细胞可以正常或升高,血沉快,痰、脓液等分泌物可以培养阳性。亦可作动物接种。但最方便的方法还是抗体的测定,二次血清检测抗体有4倍升高有助诊断,一次恢复期血抗体滴度>1:160,说明曾感染过。皮肤试验对临床和流行学调查有帮助,但皮试抗原需自行制备。
治疗 首选链霉素肌注,疗程7~10天。亦可用庆大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注意降温,保持溃疡面清洁。
预防 要重视饮水和食品管理,加强对寄主的控制管理,避免与病兽接触,必要时可注射菌苗,减毒活菌苗效果较好。
病原学 图莱里热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属肠杆菌科,自然界中带此种菌的动物很多,但兔热病主要在啮齿动物中流行。蜱、螨、蚤、虱、蚊和虻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给人或其他动物,人的兔热病多为散发病例。主要感染方式有:①直接接触。细菌由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进入,如皮毛加工厂工人接触污染病菌的皮毛。②呼吸道吸入含有病鼠排泄物的灰尘。③进食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或水。④虫媒传播。昆虫吸血时将菌带入或在皮肤表面压碎带菌昆虫后病菌经皮肤小创口侵入。
细菌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管入附近淋巴结进行繁殖,引起局部淋巴结炎,再从淋巴结进入血循环,侵入全身各脏器,在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图莱里热菌生长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经过3~5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肌肉痛,并伴有盗汗,若不及时治疗可迁延数月,常伴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食欲减退。根据感染方式和部位可分为:①溃疡腺型,最多见,占发病总数的75~85%,由吸血昆虫叮咬感染,在病原入侵处有一小溃疡,轻度疼痛,相应局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0%经1~2个月消退,亦有淋巴结破溃流脓、伤口经久不愈者。②胃肠型。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细菌经小肠粘膜侵入。除发冷、发热外可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偶有腹膜炎。③肺胸膜型。细菌经呼吸道侵入。表现咳嗽,痰不多,胸骨压痛,咯血少见。可有肺炎、肺脓肿或胸膜炎等。肺门淋巴结常肿大。④眼及咽腺型。眼结膜及咽部可有溃疡,颈或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化脓形成溃疡,脓液培养可有图莱里热杆菌。⑤伤寒型。临床表现似伤寒,肝脾肿大,血培养阳性,病情重,死亡率高。
诊断 本病患者的白细胞可以正常或升高,血沉快,痰、脓液等分泌物可以培养阳性。亦可作动物接种。但最方便的方法还是抗体的测定,二次血清检测抗体有4倍升高有助诊断,一次恢复期血抗体滴度>1:160,说明曾感染过。皮肤试验对临床和流行学调查有帮助,但皮试抗原需自行制备。
治疗 首选链霉素肌注,疗程7~10天。亦可用庆大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注意降温,保持溃疡面清洁。
预防 要重视饮水和食品管理,加强对寄主的控制管理,避免与病兽接触,必要时可注射菌苗,减毒活菌苗效果较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