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roadly-defined

广义定义的
2) generalized Четаев condition

广义Чeтаeв定义
3) Generalized Weyl's Theorem

广义的Weyl定理
4) broad scope of identification

广义的认定范围
5) generalized locationg

广义定位
6) generalized Lipschitzian

广义Lipschitz的
1.
Iterative approximation for solutions of a class of variational inclusions of k-subaccretive type with generalized Lipschitzian mappings
一类具广义Lipschitz的k-次增生型变分包含解的迭代逼近
补充资料:列宁,В.И.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苏联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苏维埃国家的创始人。1870年 4月22日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原姓乌里扬诺夫。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母亲是医生的女儿,大哥亚历山大是民意党人,因谋刺沙皇被处绞刑。
早期革命活动 1887年,列宁中学毕业,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流放到喀山附近的柯库什基诺村。1888年回到喀山,开始学习K.马克思。F.恩格斯著作,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1889年举家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1891年以校外生身份通过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国家考试,获优等毕业文凭,取得律师助手资格。在萨马拉期间,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一面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一面进行农村调查。
1893年,列宁移居彼得堡,很快成为当地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领袖人物,为在俄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大量工作。1894年写成《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对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经济政治理论、特别是唯心主义世界观进行全面批判,揭露他们冒充"人民之友",实际是富农利益的代表,并论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一次提出工农联盟思想。与此同时,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1895年,把彼得堡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起来,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见图)。它是俄国以工人运动为基础的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同年列宁到瑞士、巴黎和柏林住了近 4个月,了解法德工人运动,会见Г.В.普列汉诺夫及劳动解放社的成员,建立该社与俄国工人运动的联系。12月,在彼得堡被捕入狱。1897年 2月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1899年在流放地完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分析俄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矛盾,指出俄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从而彻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错误理论。
1900年 2月流放期满,列宁在同俄国各地最主要的社会民主党小组和党的工作者建立联系之后,于 7月17日动身去德国,开始长达 5年的政治侨居者生活。12月,与普列汉诺夫共同创办全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报纸《火星报》,并写了《中国的战争》,谴责沙皇俄国侵略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的罪行。1902年写成《怎么办?》一书,论述怎样组织工人革命政党,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及其俄国变种经济主义,指出其主要根源在于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提示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从外面灌输给工人这一重要原理,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为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建立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3年7~8月,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 2次代表大会。经过激烈斗争,大会通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在会上当选为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委和党的总委员会委员。由于在党的组织原则上的分歧,会上形成拥护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和拥护Л.马尔托夫的孟什维克派。1904年,写成《进一步,退两步》一书,批判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全面阐述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指出党是无产阶级先进的有组织的、有统一意志、行动和纪律的部队。1905年 1月,列宁在日内瓦创办的布尔什维克报纸《前进报》出版。4月,主持在伦敦召开的党的第3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7月发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批判孟什维克在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机会主义策略路线,指出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并与农民建立同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取得革命胜利的手段是武装起义,革命胜利以后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立即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1月,从国外返回彼得堡,直接领导第一次俄国革命。1906年 4月和1907年 5月出席党的第4次(统一)和第5次代表大会。在五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07年 8月,出席第二国际斯图加特大会。这是列宁第一次参加国际代表大会。在会上,同各国党的左派一起在关于军国主义和殖民地等问题上与修正主义者进行斗争。12月,再次流亡国外。1908年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形形色色的主观唯心主义,指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和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可知性,着重阐述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重要原理,从哲学上总结当时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捍卫哲学的党性原则。在革命低潮时期,同党内的取消派、召回派进行斗争,坚持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的策略原则。1910年出席第二国际哥本哈根大会,在合作社与党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1912年1月,领导在布拉格举行的党的第6次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夺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侨居瑞士,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和战争的理论与策略,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社会沙文主义进行斗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同时积极团结各国党的左派,为建立新的国际准备条件。在1915年发表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重要论点。1916年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全面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彻底批判K.J.考茨基在这些问题上的谬论。
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于 4月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和"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七月事件后为了躲避临时政府的搜捕,转入地下,并在秘密状态下领导党的第6次代表大会。9月,写成《国家与革命》一书,论述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的经济基础,揭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特别强调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他在给中央委员会的信中指出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10月20日秘密回到彼得格勒,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领导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翌日,在全俄第2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宣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当选为苏维埃俄国人民委员会主席。
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激烈而艰苦的斗争。1918年 3月,在排除党内外的破坏干扰以后,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使苏维埃国家取得暂时的和平喘息时机。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年 4月)等文章中,提出恢复国民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纲领和措施,指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发展重工业,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加强劳动纪律,改善经营管理,并且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和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
1918年7月,苏维埃俄国进入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时期。11月,列宁任工农国防委员会主席。1918~1920年间,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胜利地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叛乱,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在世界上。1918年 8月遭社会革命党人反革命分子暗害,身受重伤,在疗养期间仍不断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11月写成《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揭露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诋毁和诽谤,批判考茨基关于"纯粹民主"等谬论,指出民主和自由的阶级实质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同时阐明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指出无产阶级对敌人专政并不消灭本阶级内部的民主,正是无产阶级民主才是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和最高类型的民主。列宁认为,苏俄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是同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分不开的,因而十分重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1919年3月,列宁主持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亲自领导了共产国际的前四次代表大会。在1919年8月俄共(布)第 8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列宁为首的委员会起草的新党纲。1920年 5月写成《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总结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经验,针对当时西欧一些国家成立不久的共产主义政党内部的"左"倾思潮,阐明马克思主义一系列重要策略原理,强调革命原则性应与策略灵活性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无往而不胜。
国内战争结束后,立即领导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方面。1920年12月,列宁在苏维埃第8 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口号。1921年为了探索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提出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3月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对新经济政策作了理论上和政治上的论述。这次代表大会还通过列宁起草的《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会后,在《论粮食税》(1921年4月)等著作和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质是在一定程度内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他为苏维埃国家制定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并亲自领导这方面的活动,使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摆脱孤立状态。
1922年 5月患脑溢血症。12月病情开始加重。在病中口授《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和信件,拟订在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特别强调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强工农联盟,改革国家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保持党的统一和民族团结。1923年病情恶化。1924年1月21日与世长辞。(见彩图)
列宁的一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
早期革命活动 1887年,列宁中学毕业,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流放到喀山附近的柯库什基诺村。1888年回到喀山,开始学习K.马克思。F.恩格斯著作,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1889年举家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1891年以校外生身份通过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国家考试,获优等毕业文凭,取得律师助手资格。在萨马拉期间,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一面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一面进行农村调查。
1893年,列宁移居彼得堡,很快成为当地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领袖人物,为在俄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大量工作。1894年写成《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对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经济政治理论、特别是唯心主义世界观进行全面批判,揭露他们冒充"人民之友",实际是富农利益的代表,并论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一次提出工农联盟思想。与此同时,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1895年,把彼得堡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起来,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见图)。它是俄国以工人运动为基础的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同年列宁到瑞士、巴黎和柏林住了近 4个月,了解法德工人运动,会见Г.В.普列汉诺夫及劳动解放社的成员,建立该社与俄国工人运动的联系。12月,在彼得堡被捕入狱。1897年 2月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1899年在流放地完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分析俄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矛盾,指出俄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从而彻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错误理论。
1900年 2月流放期满,列宁在同俄国各地最主要的社会民主党小组和党的工作者建立联系之后,于 7月17日动身去德国,开始长达 5年的政治侨居者生活。12月,与普列汉诺夫共同创办全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报纸《火星报》,并写了《中国的战争》,谴责沙皇俄国侵略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的罪行。1902年写成《怎么办?》一书,论述怎样组织工人革命政党,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及其俄国变种经济主义,指出其主要根源在于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提示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从外面灌输给工人这一重要原理,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为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建立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3年7~8月,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 2次代表大会。经过激烈斗争,大会通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在会上当选为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委和党的总委员会委员。由于在党的组织原则上的分歧,会上形成拥护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和拥护Л.马尔托夫的孟什维克派。1904年,写成《进一步,退两步》一书,批判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全面阐述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指出党是无产阶级先进的有组织的、有统一意志、行动和纪律的部队。1905年 1月,列宁在日内瓦创办的布尔什维克报纸《前进报》出版。4月,主持在伦敦召开的党的第3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7月发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批判孟什维克在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机会主义策略路线,指出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并与农民建立同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取得革命胜利的手段是武装起义,革命胜利以后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立即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1月,从国外返回彼得堡,直接领导第一次俄国革命。1906年 4月和1907年 5月出席党的第4次(统一)和第5次代表大会。在五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07年 8月,出席第二国际斯图加特大会。这是列宁第一次参加国际代表大会。在会上,同各国党的左派一起在关于军国主义和殖民地等问题上与修正主义者进行斗争。12月,再次流亡国外。1908年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形形色色的主观唯心主义,指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和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可知性,着重阐述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重要原理,从哲学上总结当时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捍卫哲学的党性原则。在革命低潮时期,同党内的取消派、召回派进行斗争,坚持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的策略原则。1910年出席第二国际哥本哈根大会,在合作社与党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1912年1月,领导在布拉格举行的党的第6次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夺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侨居瑞士,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和战争的理论与策略,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社会沙文主义进行斗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同时积极团结各国党的左派,为建立新的国际准备条件。在1915年发表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重要论点。1916年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全面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彻底批判K.J.考茨基在这些问题上的谬论。
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于 4月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和"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七月事件后为了躲避临时政府的搜捕,转入地下,并在秘密状态下领导党的第6次代表大会。9月,写成《国家与革命》一书,论述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的经济基础,揭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特别强调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他在给中央委员会的信中指出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10月20日秘密回到彼得格勒,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领导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翌日,在全俄第2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宣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当选为苏维埃俄国人民委员会主席。
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激烈而艰苦的斗争。1918年 3月,在排除党内外的破坏干扰以后,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使苏维埃国家取得暂时的和平喘息时机。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年 4月)等文章中,提出恢复国民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纲领和措施,指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发展重工业,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加强劳动纪律,改善经营管理,并且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和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
1918年7月,苏维埃俄国进入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时期。11月,列宁任工农国防委员会主席。1918~1920年间,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胜利地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叛乱,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在世界上。1918年 8月遭社会革命党人反革命分子暗害,身受重伤,在疗养期间仍不断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11月写成《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揭露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诋毁和诽谤,批判考茨基关于"纯粹民主"等谬论,指出民主和自由的阶级实质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同时阐明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指出无产阶级对敌人专政并不消灭本阶级内部的民主,正是无产阶级民主才是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和最高类型的民主。列宁认为,苏俄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是同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分不开的,因而十分重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1919年3月,列宁主持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亲自领导了共产国际的前四次代表大会。在1919年8月俄共(布)第 8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列宁为首的委员会起草的新党纲。1920年 5月写成《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总结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经验,针对当时西欧一些国家成立不久的共产主义政党内部的"左"倾思潮,阐明马克思主义一系列重要策略原理,强调革命原则性应与策略灵活性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无往而不胜。
国内战争结束后,立即领导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方面。1920年12月,列宁在苏维埃第8 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口号。1921年为了探索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提出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3月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对新经济政策作了理论上和政治上的论述。这次代表大会还通过列宁起草的《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会后,在《论粮食税》(1921年4月)等著作和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质是在一定程度内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他为苏维埃国家制定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并亲自领导这方面的活动,使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摆脱孤立状态。
1922年 5月患脑溢血症。12月病情开始加重。在病中口授《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和信件,拟订在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特别强调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强工农联盟,改革国家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保持党的统一和民族团结。1923年病情恶化。1924年1月21日与世长辞。(见彩图)
列宁的一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