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tisha

阿底峡尊者
2) Atisha

阿底峡
1.
Compared with Ford s Tara thangka in iconography, Tara of the Polo style in Drathang should have direct relation with the mission of the Atisha at central Tibet in the eleventh century and the Tara thangka should be the works following the model of the Indian Polo images.
通过和福特藏《绿度母》唐卡从图像学上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扎塘寺壁画中波罗风格绿度母图像与11世纪在卫藏传教的印度高僧阿底峡有直接联系,应是源于以印度波罗图像为范本的作品。
3) the esteemed

尊者
4) Alai marine channel

阿赖海峡
5) sensing property of copper bell base

尊底感应
6) respect readers

尊重读者
补充资料:阿底峡尊者(982~1054年,一说980~1052年)
【阿底峡尊者(982~1054年,一说980~1052年)】
阿底峡尊者,是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人。他的父亲就是当地的国王,名叫善祥;他的母亲名叫吉祥光。这位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莲花藏,次子叫月藏,幼子叫吉藏。长子继承王位。次子月藏当受具足戒之后,取名吉祥燃灯智,也就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是人们对他的一个尊称。后人对这个称呼的解释很多,但多不可置信。据“菩提道次第广论字诂”引宗喀巴和“迦当教法史”的说法,是有“卓越,优胜”等义,由此推测,这个名称当系由梵语转来)。
他幼年很聪颖。十岁以内,学会医方、工巧、文学等,并常时皈依三宝,守持斋戒,对于佛法的信仰和修持,都有明显的表现。十一岁的时候,他对宫中的宝车彩女等繁华享用起厌离想,便到山林去参见佛教出家人胜敌婆罗门。起初王子故意示现骄慢,自称是当地主人。胜敌说:“我已超出人群,没有主子也没有奴隶。”说完这些话,王子供上弓箭宝剑,表示渴望出离,乞求摄受。胜敌最后指示他到那烂陀寺,使他寻求菩提贤论师。王子到了那烂陀,拜见菩提贤论师以后,菩提贤又指他去参见那烂陀寺北面的明杜鹃菩萨。他见了明杜鹃菩萨之后,又被指示往见黑山之南的阿(口+缚)都帝巴。经过阿(口+缚)都帝巴的开示之后,王子回到本国,请求父母许可他离开家庭。父母无可奈何,就暂时答应了他。于是他又到阿(口+缚)都帝巴那里,恭敬供养,乞求教授。阿(口+缚)都帝巴传给他发心法之后,又指点他到黑山寺去亲近大瑜伽师罗(口+侯)罗笈多伐折罗,在那里,他受了欢喜金刚灌顶。此后,先到王目字宫向父母诀别,再到阿(口+缚)都帝巴处修难行,学中观,获得月称一派的中观月。二十一岁之内,内外声明、因明之学完全学会。在与其他宗教信徒的辩论中得到胜利。二十九岁时,在金刚座末底寺从持律上座戒护论师出家。他从论师学习了两年论藏。到了三十岁,他已遍学四部(大众、上座、正量、一切有部)的三藏教典,通达各派的持戒行法。他曾长久住在毗讫罗摩尸罗寺,主要依止那罗巴。又曾从飞行寺法护学“毗婆娑论”十二年。尊者不但精通了佛教学术,对于当时的其他学派:如正理派、数论派、胜论派、瑜伽派的根本经典都能通晓。
他不但在印度大陆上研习大法,为了求法的缘故,也曾三度入海。当时金洲(据说即今苏门答腊──印度)有一位大法师法称,或称法护,一般称为金洲大师,学识渊博,名驰远近。阿底峡对他极为崇敬,于是决意参拜依止,与一百二十五位弟子入海,乘船航行了十三个月,才到达金洲。金洲大师给予热忱的欢迎,以后十二年中,尊者与大师共同起居,学得一切大乘佛法。特别注意学习的是“现观庄严论”一切教授,和“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等不共教授。此外,以清净增上意乐修自他相换菩提心的不共教授,也是从金洲大师获得。学成之后,与赡部洲的商人结伴回到印度,那时他年四十四岁。
当时印度有四大寺,即是:那烂陀、飞行寺、金刚座和毗讫罗摩尸罗寺。他回国之后,先住在金刚座寺,其后因为护法王迎请,在毗讫罗摩尸罗寺驻锡。由于他卓越的才学和声望,成为该寺的首要人物。当时这个寺院的前面,右边画著龙树论师的像,左边画著他的像,可见当时人以为他可与龙树并论。还有,殿的左右墙壁一边画著通达五明的人,一边画著得成就者,而左右两墙都有他的画像。那时印度的寺规,只有大善巧者才能掌管钥匙,而他掌管了十八把钥匙。
当时中国西藏地区阿里地方出家人智光,本是王族的后裔,而且曾摄持王位。他看到当时西藏地区佛教内部异说竞起,理论分歧,即在经典之中,这部经与那部经也常常有互相矛盾的说法。
阿底峡尊者,是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人。他的父亲就是当地的国王,名叫善祥;他的母亲名叫吉祥光。这位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莲花藏,次子叫月藏,幼子叫吉藏。长子继承王位。次子月藏当受具足戒之后,取名吉祥燃灯智,也就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是人们对他的一个尊称。后人对这个称呼的解释很多,但多不可置信。据“菩提道次第广论字诂”引宗喀巴和“迦当教法史”的说法,是有“卓越,优胜”等义,由此推测,这个名称当系由梵语转来)。
他幼年很聪颖。十岁以内,学会医方、工巧、文学等,并常时皈依三宝,守持斋戒,对于佛法的信仰和修持,都有明显的表现。十一岁的时候,他对宫中的宝车彩女等繁华享用起厌离想,便到山林去参见佛教出家人胜敌婆罗门。起初王子故意示现骄慢,自称是当地主人。胜敌说:“我已超出人群,没有主子也没有奴隶。”说完这些话,王子供上弓箭宝剑,表示渴望出离,乞求摄受。胜敌最后指示他到那烂陀寺,使他寻求菩提贤论师。王子到了那烂陀,拜见菩提贤论师以后,菩提贤又指他去参见那烂陀寺北面的明杜鹃菩萨。他见了明杜鹃菩萨之后,又被指示往见黑山之南的阿(口+缚)都帝巴。经过阿(口+缚)都帝巴的开示之后,王子回到本国,请求父母许可他离开家庭。父母无可奈何,就暂时答应了他。于是他又到阿(口+缚)都帝巴那里,恭敬供养,乞求教授。阿(口+缚)都帝巴传给他发心法之后,又指点他到黑山寺去亲近大瑜伽师罗(口+侯)罗笈多伐折罗,在那里,他受了欢喜金刚灌顶。此后,先到王目字宫向父母诀别,再到阿(口+缚)都帝巴处修难行,学中观,获得月称一派的中观月。二十一岁之内,内外声明、因明之学完全学会。在与其他宗教信徒的辩论中得到胜利。二十九岁时,在金刚座末底寺从持律上座戒护论师出家。他从论师学习了两年论藏。到了三十岁,他已遍学四部(大众、上座、正量、一切有部)的三藏教典,通达各派的持戒行法。他曾长久住在毗讫罗摩尸罗寺,主要依止那罗巴。又曾从飞行寺法护学“毗婆娑论”十二年。尊者不但精通了佛教学术,对于当时的其他学派:如正理派、数论派、胜论派、瑜伽派的根本经典都能通晓。
他不但在印度大陆上研习大法,为了求法的缘故,也曾三度入海。当时金洲(据说即今苏门答腊──印度)有一位大法师法称,或称法护,一般称为金洲大师,学识渊博,名驰远近。阿底峡对他极为崇敬,于是决意参拜依止,与一百二十五位弟子入海,乘船航行了十三个月,才到达金洲。金洲大师给予热忱的欢迎,以后十二年中,尊者与大师共同起居,学得一切大乘佛法。特别注意学习的是“现观庄严论”一切教授,和“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等不共教授。此外,以清净增上意乐修自他相换菩提心的不共教授,也是从金洲大师获得。学成之后,与赡部洲的商人结伴回到印度,那时他年四十四岁。
当时印度有四大寺,即是:那烂陀、飞行寺、金刚座和毗讫罗摩尸罗寺。他回国之后,先住在金刚座寺,其后因为护法王迎请,在毗讫罗摩尸罗寺驻锡。由于他卓越的才学和声望,成为该寺的首要人物。当时这个寺院的前面,右边画著龙树论师的像,左边画著他的像,可见当时人以为他可与龙树并论。还有,殿的左右墙壁一边画著通达五明的人,一边画著得成就者,而左右两墙都有他的画像。那时印度的寺规,只有大善巧者才能掌管钥匙,而他掌管了十八把钥匙。
当时中国西藏地区阿里地方出家人智光,本是王族的后裔,而且曾摄持王位。他看到当时西藏地区佛教内部异说竞起,理论分歧,即在经典之中,这部经与那部经也常常有互相矛盾的说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