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eber photometer
					 
	
					
				
				 
	
					
				韦伯光度计
			
					2)  Weber dynamometer
					 
	
					
				
				 
	
					
				韦伯功率计
			
					3)  Weber
					[英]['veibə]  [美]['vebɚ]
					 
	
					
				
				 
	
					
				韦伯
				1.
					Structural Inspection of Weber s Industrial Arrangement Theory;
					 
					
						
						 
					
						韦伯工业布局论的结构考察
					2.
					Analysis of Tawney s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Weber s Protestant Ethic;
					 
					
						
						 
					
						托尼对韦伯新教伦理观的继承与批评
					3.
					From Weber s "Rationality" to"Non-rationality";
					 
					
						
						 
					
						从韦伯现代性的“合理性”到“非合理性”
					
					4)  Max Weber
					 
	
					
				
				 
	
					
				韦伯
				1.
					Max Weber s Lifetime and his Theories on Methodology;
					 
					
						
						 
					
						马克斯·韦伯生平介绍及方法论思想
					2.
					Alien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Dimensional Duality of Industrial Society——Interpretation and Extention to Marx s Theory of Alienation in Max Weber s Context;
						
						异化与理性化:工业社会的两重维度——马克思异化理论在韦伯语境的阐释与充实
					3.
					Max Weber s Thought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its Contemporary Reflection;
					 
					
						
						 
					
						韦伯的学术自由思想及其当代反思
					
					5)  Webber
					 
	
					
				
				 
	
					
				韦伯
				1.
					The Rational Concept of Webber and Habermas : a Visual Angl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韦伯与哈贝马斯的理性概念:一个比较分析的视角
					2.
					The bureaucracy put forward by Webber appears to be an ideal style in pursuit of being(reasonable) and lawful.
						
						韦伯创立的官僚制是一种追求既合理又合法的理想化模式,在他看来,合理性存在着两种形式,即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他的官僚制理论正是附魅于工具合理性而祛魅于价值合理性的一种理论形态和制度设计,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与其最初设想的背离。
					3.
					Webber studied completely legitimacy issue in the first time, and the theory of Webber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on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合法性问题是由韦伯首次作出了系统研究的 ,而且韦伯的这个理论对 2 0世纪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影响极大 ,特别是在政治学领域中 ,几乎所有的知名学者都努力根据合法性理论来分析现实政治并提出政治合法化的建言。
					
					6)  Alfred Weber (1868~1958)
					 
	
					
				
				 
	
					
				韦伯,A.
	补充资料:韦伯
		| 韦伯(1868~1958) Weber,Alfred 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M.韦伯之弟。曾就读于波恩大学、图宾根大学、柏林大学,1889年在柏林大学取得授课资格。1904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1907 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909~1910年主持文化社会学讲座。韦伯认为自己的文化社会学思想,是在对其兄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中产生的。接受了19世纪哲学家F.W.尼采的系统思想,把因果解释发展为对人类历史的“精义说明”。他同意把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具体形式的分析,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但强调必须通过对历史社会学的状况作全面的结构分析来补充。他认为用他的文化社会学思想作出的判断,只能被那些处于同样价值体系中的人接受,所以这种判断仍是价值判断。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国家与文化社会学思想》中。著有《宗教与文化》、《现代欧洲政治思想的危机》、《作为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史》、《悲剧与历史》、《告别欧洲的历史》、《历史与文化社会学原理》、《第3个或第3个人——历史存在的精义》等。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