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am of Professionals Specializing in Education for the Disabled
身心障碍教育专业团队
2) Education innovation team of major construction
专业教育团队
3) specialized teaching team
专业教学团队
1.
The openness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atter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cid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specialized teaching teams.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具有的开放性决定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对强化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Hierarchy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the relatively closed school-running mode,lack of specialty leaders and the imperfect system of team construction have become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in constructing specialized teaching teams in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高职院校科层化的组织结构、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专业带头人的缺乏、团队建设制度的不完善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3.
The specialized teaching is a core content of improving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quality,and establishing specialized teaching team can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 specialized teaching level and quality.
专业教学是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有利于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身心障碍
1.
Self- determination is considered the tertiary wave of enhancing development of disability educa- tion and disability welfare after professional movement and parent movement for seeking rights,which has a cru- cial influence on future life of people with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它对身心障碍者未来的生活具有相当关键性的影响。
5) psychosomatic disorder
心身障碍
1.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ir defensive mechanism before graduation;
大学生毕业前心身障碍的防御机制研究
2.
ConclusionBoth the patient and spouse have the conspicuous psychosomatic disorder,and the appearance is diffierent from each other.
结论较之原发性癫痫,外伤后癫痫患者及其配偶存在更为突出的心身障碍,但表现不同。
补充资料:档案专业教育
为了培养从事档案工作的人才而进行的档案学理论、专业技能和有关学科知识的传授活动。它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国家档案事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国际档案理事会于1977年成立了专业培训和教育委员会,负责鼓励和协调各国对档案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世界各国的档案专业教育,由于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不同,存在很大差异。按教学组织和形式,大体有4种类型:
①高等院校教育。培养高级档案人才,其学制一般研究生班3年,大学本科4年,专修科 2年。这种教育最早产生于西欧,1821年法国首创档案学院(见法国国立文献学院),1854年奥地利成立维也纳档案学院(1904年改组为历史研究院),1894年德国建立马尔堡档案学院。这三所档案学院被西方档案学家称为三代档案学院,代表了资本主义国家档案专业教育的传统。苏联在1930年创办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档案专业教育的开端。美国于1938~1939年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美利坚大学开设了档案学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主德国、波兰、阿根廷、塞内加尔、伊拉克等许多国家开办了高等档案专业教育。意大利在全国17个大区所在地的国家档案馆设立了档案学、古文字学、古文书学学校。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高等档案专业教育迅速发展,据1984年国际档案大会报道,世界上已有120~150所档案院校(不包括中国和苏联的数字),它们提供了约6000个培训名额。各国高等院校档案专业的课程,一般都根据本国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学制与培养目标而设置。法、奥、德三所档案学院在早期为适应档案馆保管古代和中世纪档案的需要,都以历史教育为基础,主要设置古文字学、古文书学、中世纪史和历史辅助科目等课程。在现代,各国高等档案教育所设课程大致分为 3类:纯专业课目,与信息学、情报学相同的课目,与其他学科共有的课目。随着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发展,纯专业课目越来越丰富,如文书学、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史、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声像档案管理等;与信息学、情报学相同的课程占有很大比重,如保护与修复技术、复制技术、陈列与展览、信息储存与输出、目录学、对利用者的研究、建筑设计与环境监督、系统分析和自动化等;与其他学科共有的课目,如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在档案专业教育中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进入20世纪70年代,各国都注意了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应用的课目,以及与认识现代社会、经济有关的课目,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情报技术、科技史、社会与经济史等。同时,也加强了与邻近学科的合作,增设了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图书情报管理一体化方面的课目。法国、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还采取了档案工作者、图书馆员双向培养的做法。
②中等学校教育。培养中级档案管理人才,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等,学制一般为3年。苏联1938年曾创办两所档案中专。墨西哥等国也开办了中等档案专科学校或职业学校。荷兰王国总档案馆附设的档案学校也培养一部分中级档案员。这种教育所设课程,主要为文件管理、档案整理与编目和档案管理技术,也兼有历史、现代科学技术,如德国的波茨坦档案学校设有政治理论、历史、文件和档案管理、电子数据处理、控制论、符号学等课目。
③短期培训。为档案工作者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举办训练班,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办学部门、入学条件、课程设置、训练期限等都没有定规,有国家档案行政部门或国家档案馆举办的,也有档案工作者协会或档案院校举办的,还有国际间联合举办的;有训练新任档案员的,也有训练已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的;有系统学习档案专业基本知识的,也有学习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训练期限有长有短,从几周、几个月以至 1年多不等;学习结业后一般都不颁发正式的学历证书。苏联早期为适应档案部门急需人才的情况,就曾举办过短期的档案干部训练班。美国从1945年起,由国家档案馆和国会图书馆联合举办暑期档案学校,每年办一期。墨西哥国家档案总局设立培训中心,轮训联邦政府机关的档案人员。南斯拉夫、尼日利亚等国也都采取短训班、讲习班、进修班等形式培训档案人员。国际档案理事会委托法国档案局从1951年起举办国际档案讲习班,每年第一季度办 1期。197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支持,在塞内加尔开办了非洲法语国家档案培训中心,1975年又在加纳开办了非洲英语国家档案培训中心;1974年在阿根廷开办了美洲档案发展中心,每年办 1期。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还承担了为东南亚地区各国培训档案人员的任务。1985年11月,在菲律宾召开的亚太地区档案专业培训中心的专家工作会议,一致通过了建立培训中心的计划。
④在职教育。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办法,有函授、广播电视教学、档案人员不脱产的业余学校等多种形式,并有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两个层次,学习的课程与全日制高等和中等档案学校基本相同。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79年开始举办档案专业的函授教育,学习期限为两年,招生对象是已从事档案工作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在职档案人员,学习结束后由协会发给结业证书。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83年创办了档案教育研究所,对在职档案工作者进行短期业务培训。此外,各国档案部门内部组织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学习,更为普遍。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档案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9年湖北省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开设了档案讲习班,1940年又正式成立档案管理专科。1946年在重庆曾设立过一所私立的崇实档案函授学校,后改为崇实档案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专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从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档案专修班(见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开始,经过30多年,全国已基本上建立了一个由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在职教育和短期训练班的档案专业教育体系。①高等教育,有硕士研究生(2年或3年)、大学本科(4年)和专修科(2年) 3个层次,所设课程有政治理论与品德教育课、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体育课。据1989年底统计,全国已有33所普通高校建立了档案专业,自1985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双学位生45名,本科生1595名,专科生1356名,干部专修科学生1761名。②中等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或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据1989年底统计,全国已有58所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设立档案专业或档案班,从1987~1989年共有毕业生6867名。③在职教育,有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业余大学、职业大学、函授等多种形式,一般为 3年制,学员边工作边学习,毕业后都可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广播电视大学从1985年以来已办过两期,全国共招生3.9万人,1988年毕业大专生 1.7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6000多人参加,到1989年已有 203人经考试合格,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全国有14所成人高校举办档案学教育,从1985~1989年共培养大专毕业生2583名。 ④短期训练班,是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广泛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其学习内容和时间都根据档案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而定。1985~1989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8213期,培训各类档案干部57.37万多人次; 1988~1989年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与高等院校联合或委托高等院校举办"专业证书班"共34期,已学习结业的有1985名;1985~1989年国家档案局举办过10期广播电视大学辅导教师培训班和 4期领导干部培训班,并委托苏州大学历史系举办5期档案干部业务进修班、2期"专业证书班",总共培训干部4093名。随着各类档案专业教育的发展,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材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全国档案专业教育事业仍在发展中。
世界各国的档案专业教育,由于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不同,存在很大差异。按教学组织和形式,大体有4种类型:
①高等院校教育。培养高级档案人才,其学制一般研究生班3年,大学本科4年,专修科 2年。这种教育最早产生于西欧,1821年法国首创档案学院(见法国国立文献学院),1854年奥地利成立维也纳档案学院(1904年改组为历史研究院),1894年德国建立马尔堡档案学院。这三所档案学院被西方档案学家称为三代档案学院,代表了资本主义国家档案专业教育的传统。苏联在1930年创办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档案专业教育的开端。美国于1938~1939年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美利坚大学开设了档案学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主德国、波兰、阿根廷、塞内加尔、伊拉克等许多国家开办了高等档案专业教育。意大利在全国17个大区所在地的国家档案馆设立了档案学、古文字学、古文书学学校。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高等档案专业教育迅速发展,据1984年国际档案大会报道,世界上已有120~150所档案院校(不包括中国和苏联的数字),它们提供了约6000个培训名额。各国高等院校档案专业的课程,一般都根据本国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学制与培养目标而设置。法、奥、德三所档案学院在早期为适应档案馆保管古代和中世纪档案的需要,都以历史教育为基础,主要设置古文字学、古文书学、中世纪史和历史辅助科目等课程。在现代,各国高等档案教育所设课程大致分为 3类:纯专业课目,与信息学、情报学相同的课目,与其他学科共有的课目。随着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发展,纯专业课目越来越丰富,如文书学、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史、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声像档案管理等;与信息学、情报学相同的课程占有很大比重,如保护与修复技术、复制技术、陈列与展览、信息储存与输出、目录学、对利用者的研究、建筑设计与环境监督、系统分析和自动化等;与其他学科共有的课目,如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在档案专业教育中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进入20世纪70年代,各国都注意了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应用的课目,以及与认识现代社会、经济有关的课目,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情报技术、科技史、社会与经济史等。同时,也加强了与邻近学科的合作,增设了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图书情报管理一体化方面的课目。法国、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还采取了档案工作者、图书馆员双向培养的做法。
②中等学校教育。培养中级档案管理人才,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等,学制一般为3年。苏联1938年曾创办两所档案中专。墨西哥等国也开办了中等档案专科学校或职业学校。荷兰王国总档案馆附设的档案学校也培养一部分中级档案员。这种教育所设课程,主要为文件管理、档案整理与编目和档案管理技术,也兼有历史、现代科学技术,如德国的波茨坦档案学校设有政治理论、历史、文件和档案管理、电子数据处理、控制论、符号学等课目。
③短期培训。为档案工作者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举办训练班,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办学部门、入学条件、课程设置、训练期限等都没有定规,有国家档案行政部门或国家档案馆举办的,也有档案工作者协会或档案院校举办的,还有国际间联合举办的;有训练新任档案员的,也有训练已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的;有系统学习档案专业基本知识的,也有学习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训练期限有长有短,从几周、几个月以至 1年多不等;学习结业后一般都不颁发正式的学历证书。苏联早期为适应档案部门急需人才的情况,就曾举办过短期的档案干部训练班。美国从1945年起,由国家档案馆和国会图书馆联合举办暑期档案学校,每年办一期。墨西哥国家档案总局设立培训中心,轮训联邦政府机关的档案人员。南斯拉夫、尼日利亚等国也都采取短训班、讲习班、进修班等形式培训档案人员。国际档案理事会委托法国档案局从1951年起举办国际档案讲习班,每年第一季度办 1期。197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支持,在塞内加尔开办了非洲法语国家档案培训中心,1975年又在加纳开办了非洲英语国家档案培训中心;1974年在阿根廷开办了美洲档案发展中心,每年办 1期。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还承担了为东南亚地区各国培训档案人员的任务。1985年11月,在菲律宾召开的亚太地区档案专业培训中心的专家工作会议,一致通过了建立培训中心的计划。
④在职教育。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办法,有函授、广播电视教学、档案人员不脱产的业余学校等多种形式,并有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两个层次,学习的课程与全日制高等和中等档案学校基本相同。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79年开始举办档案专业的函授教育,学习期限为两年,招生对象是已从事档案工作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在职档案人员,学习结束后由协会发给结业证书。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83年创办了档案教育研究所,对在职档案工作者进行短期业务培训。此外,各国档案部门内部组织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学习,更为普遍。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档案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9年湖北省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开设了档案讲习班,1940年又正式成立档案管理专科。1946年在重庆曾设立过一所私立的崇实档案函授学校,后改为崇实档案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专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从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档案专修班(见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开始,经过30多年,全国已基本上建立了一个由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在职教育和短期训练班的档案专业教育体系。①高等教育,有硕士研究生(2年或3年)、大学本科(4年)和专修科(2年) 3个层次,所设课程有政治理论与品德教育课、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体育课。据1989年底统计,全国已有33所普通高校建立了档案专业,自1985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双学位生45名,本科生1595名,专科生1356名,干部专修科学生1761名。②中等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或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据1989年底统计,全国已有58所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设立档案专业或档案班,从1987~1989年共有毕业生6867名。③在职教育,有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业余大学、职业大学、函授等多种形式,一般为 3年制,学员边工作边学习,毕业后都可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广播电视大学从1985年以来已办过两期,全国共招生3.9万人,1988年毕业大专生 1.7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6000多人参加,到1989年已有 203人经考试合格,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全国有14所成人高校举办档案学教育,从1985~1989年共培养大专毕业生2583名。 ④短期训练班,是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广泛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其学习内容和时间都根据档案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而定。1985~1989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8213期,培训各类档案干部57.37万多人次; 1988~1989年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与高等院校联合或委托高等院校举办"专业证书班"共34期,已学习结业的有1985名;1985~1989年国家档案局举办过10期广播电视大学辅导教师培训班和 4期领导干部培训班,并委托苏州大学历史系举办5期档案干部业务进修班、2期"专业证书班",总共培训干部4093名。随着各类档案专业教育的发展,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材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全国档案专业教育事业仍在发展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