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ata glove
数字手套
2) initial handkerchief
绣字手套
3) Dataglove
数据手套
1.
Angle measurement of force feedback dataglove;
力反馈数据手套的角度测量
2.
Analysis of Effect on Force Feedback of Dataglove;
影响数据手套力反馈的因素分析
3.
Realization of Real-time Data Acquisition and Display in DataGlove System;
数据手套系统中实时数据采集和图像显示的实现
4) data-glove
数据手套
1.
Realization of ultrasonic space-orientation for data-glove;
数据手套系统中超声定位的实现
2.
Research on Data-glove Based Interactive Technology for Virtual Operation Training System;
基于数据手套的虚拟手术训练系统交互技术的研究
3.
To improve the feeling of immersion in the virtual reality operation system of some type missil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nvironments based on data-glove and orientation tracker.
为提高某型导弹动力系统虚拟操作训练中人机交互的沉浸性,开发了基于数据手套和空间位置跟踪仪的人机交互环境。
5) data glove
数据手套
1.
Gesture recognition of data glove based on input node pair BP network;
采用输入层组对BP网络的数据手套手势识别
2.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Module for Data Glove Based on VTree;
基于VTree平台的数据手套交互模块的研究
3.
Bimanual Inputs Based on Data Gloves;
基于数据手套的双手手势交互
6) digital nest
数字嵌套
补充资料: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本题作咏绣障
【诗文】: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注释】:
【注释】: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你瞧,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是不可能在这首诗中找到的。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咏绣障》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陈志明)
【出处】:
全唐诗:卷727-2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注释】:
【注释】: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你瞧,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是不可能在这首诗中找到的。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咏绣障》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陈志明)
【出处】:
全唐诗:卷727-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