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ncient Chinese Rulers
中国古尺
2) medieval China
中古中国
1.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edition of " Foreign CivilisationsIntroduced to Medieval China" , the author looks back and evaluates studiesof the interaction of medieval China and foreign civilisations conducted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no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cholarship andthe emotional involvement in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本文以新出版的《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为切入点,对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认为学术接轨对于提高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的研究十分重要,感情投入对于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3) Ancient Chinese
中国古代
1.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itting Posture and the Sitting Instruments;
中国古代“坐”姿与坐具形式的演变
2.
Seeking for Scicntism of Management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中国古代对管理科学化的追求——从古典数学文献中发掘所得的一个简述
3.
The ancient Chinese costume is a grand cultural treasure of long history.
中国古代服装是一个内容浩瀚的文化宝库。
4) Chinese Ancient
中国古代
1.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Chinese ancient management thought;
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关系
2.
As an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history, Chinese ancient legends cover some specific views of Chinese ancient technology value and function.
作为对历史过程的一个解释系统,中国古代神话中蕴含着对中国古代技术价值和功能的特定理解。
3.
Chinese ancient concept of harmony takes"gradation and difference","pure mind with few desires"and"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as its basic spirit.
中国古代和谐理念以"等差有别"、"清心寡欲"、"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以君主为中心的不同等级之间的和谐。
5)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
1.
A Ponder on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al Ideology in Ancient China;
对中国古代童蒙教育思想的点滴思考
2.
Analysis on the Theory of Literati OK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的“文人无行”论浅析
3.
Evolution of water right system of Yellow River basin in ancient China(Vol.2);
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水权制度变迁(下)
6) ancient China
古代中国
1.
The Techniques of Determination and Appraisal for Gold and Silver in Ancient China;
古代中国的金银鉴测技术
2.
Preparo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of Gold Powder in Ancient China and India;
古代中国和印度的金粉制造技术和应用
3.
Medicine Exchange Between Ancient China and West Asia;
古代中国与西亚的医药交流
补充资料:中国古尺
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最早见于商代。传世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东周尺以相传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佐证,可知一尺长约23厘米左右。西汉尺今出土有 8支,实测其长度均在23~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新莽尺根据各方面材料综合分析,每尺长约23.1厘米。流传至今的东汉尺甚多,仅出土的就有40余支,形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鸟兽纹铜尺,②几何纹铜尺,③以圆圈为尺星的骨、牙尺。实测东汉尺长度误差不大,除去因稍残而减短的几支外,其余均在23~24厘米之间,平均长23.4厘米。
汉以后铜质尺明显减少,多被骨、木质尺代替。这期间尺的形制单一,不饰各种花纹,当是民间实用的器具,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线分度的准确。尺长略有增长,约在24~24.5厘米之间。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根据李淳风《十五等尺》记载,可知南朝每尺约在24.5~25厘米之间;北朝尺度有较大的增长,后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不等。以所见南北朝时期实物互为佐证,可知南朝尺确短于北朝,尺长约25厘米,南朝后期则增长至30厘米以上。
隋代采用南朝已增长的度量衡量值作为统一的基础,尺长在30厘米左右。唐朝留存至今的各种尺近50支,以刻花铜尺和拨镂牙尺为主。刻花尺(包括木质和铁质)多为民间日常用尺,拨镂牙尺则是朝廷在中和节之时馈赠给大臣和各国使臣的礼品,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拨镂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唐尺长度多在29~30厘米之间。
宋代沿袭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来征收布帛之用,故又称为三司布帛尺,每尺长约31.6厘米。据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所记,明尺分为三种:①钞尺,即裁衣尺,与宝钞纸外齐(长34厘米);②曲尺,即营造尺,与宝钞墨边外齐(长32厘米);③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比宝钞墨边长,比宝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长32.6厘米)。传世的嘉靖牙尺,所刻线纹精密,每尺长32厘米,当是明朝官定的标准尺度。
清代的营造尺长3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康熙御制"铭残牙尺,每寸合 3.2厘米,与紫金山天文台铜景表尺上的清营造尺长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合1.1111营造尺,等于 35.5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清牙雕裁衣尺,正面等分10寸,背面刻山水、人物、树木、屋宇,刻工极精。
汉以后铜质尺明显减少,多被骨、木质尺代替。这期间尺的形制单一,不饰各种花纹,当是民间实用的器具,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线分度的准确。尺长略有增长,约在24~24.5厘米之间。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根据李淳风《十五等尺》记载,可知南朝每尺约在24.5~25厘米之间;北朝尺度有较大的增长,后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不等。以所见南北朝时期实物互为佐证,可知南朝尺确短于北朝,尺长约25厘米,南朝后期则增长至30厘米以上。
隋代采用南朝已增长的度量衡量值作为统一的基础,尺长在30厘米左右。唐朝留存至今的各种尺近50支,以刻花铜尺和拨镂牙尺为主。刻花尺(包括木质和铁质)多为民间日常用尺,拨镂牙尺则是朝廷在中和节之时馈赠给大臣和各国使臣的礼品,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拨镂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唐尺长度多在29~30厘米之间。
宋代沿袭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来征收布帛之用,故又称为三司布帛尺,每尺长约31.6厘米。据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所记,明尺分为三种:①钞尺,即裁衣尺,与宝钞纸外齐(长34厘米);②曲尺,即营造尺,与宝钞墨边外齐(长32厘米);③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比宝钞墨边长,比宝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长32.6厘米)。传世的嘉靖牙尺,所刻线纹精密,每尺长32厘米,当是明朝官定的标准尺度。
清代的营造尺长3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康熙御制"铭残牙尺,每寸合 3.2厘米,与紫金山天文台铜景表尺上的清营造尺长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合1.1111营造尺,等于 35.5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清牙雕裁衣尺,正面等分10寸,背面刻山水、人物、树木、屋宇,刻工极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