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荣格,C.G.
2) Charles Gilbert Overberger (1920~ )
奥弗贝格,C.G.
3) Carl Gustav Jung
荣格
1.
Discuss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Carl Gustav Jung s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accumulating;
荣格“集体无意识积淀内容”辨疑及启示
2.
On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in Aesthetic Theory System of Carl Gustav Jung
论荣格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集体无意识”
4) Jung
荣格
1.
The apocalypse From Jung s prototype theories to research the children s personality androgyny;
荣格原型理论对儿童人格双性化研究的启示
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Jung s Psychology and Buddhist Vijānamātra;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思想之异同
3.
The Implication of Oriental Cultures in Jung s Psychology;
荣格心理学的东方文化意蕴
5) C.G.Jung
荣格
1.
The theory of 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 advanced by Freud s top student C.
其中 ,弗洛伊德的高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克鲁克洪的“隐性文化”理论在被接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 ,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6) Jungian School
荣格学派
1.
Jungian School &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作为理论家和临床医学家的荣格 ,他关于整体和动力的观点、对神秘经验的兴趣、对经验中影像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关于中年危机的理论、他个人的精神体验以及对非西方的文化有关精神与实践的关注等等 ,都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启示 ,而且 ,荣格学派在当代的发展 ,特别是沃西本的理论 ,是超个人运动的组成部
补充资料:荣格,C.G.
瑞士精神病学家。1875年 7月26日生于图尔高州,1961年 6月 6日卒于苏黎世。1895年入巴塞尔大学学习,190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02年获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后退职,自己开业。S.弗洛伊德的《梦的释义》于1900年出版后,荣格读了很感兴趣,1906年与弗洛伊德通信,1907年去维也纳会晤弗洛伊德,参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他受到弗洛伊德的重视,被考虑作为其继承人。1911年,他们共同创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荣格被推为第1任主席。1912年荣格发表了《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与弗洛伊德产生了分歧,主要分歧在于对里比多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完全是性的潜力,荣格则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1913年在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中,荣格和弗洛伊德意见分歧进一步加剧,弗洛伊德宣称荣格不再是精神分析学者,1914年荣格离开了弗洛伊德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在20年代后,荣格因开始研究种族潜意识的性质与现象,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1932年在苏黎世的联邦综合技术大学任教授,1942年因体力衰退辞职。1944年他又回到巴塞尔大学任医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都曾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在人格结构问题上,荣格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而集体潜意识又称原始隐象,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荣格的人格类型学说把人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这是根据他的里比多学说来的,里比多向外冲的,就是外倾者;向内冲的,就是内倾者。他也认为,一个纯粹属于内倾或外倾的人是没有的,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某种情境的影响而使一种倾向占优势。他又结合某些基本的心理功能,划分出8种功能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荣格所提出的一些新颖的概念和理论,确有不少是有价值的论述。然而实际上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并无本质差别。荣格的主要著作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1917)、《心理类型》(1923,英译本)、《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1958)和《记忆、梦、思考》(1962)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