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rnst Heinrich Weber (1795~1878)
韦伯,E.H.
2) Weber
[英]['veibə] [美]['vebɚ]
韦伯
1.
Structural Inspection of Weber s Industrial Arrangement Theory;
韦伯工业布局论的结构考察
2.
Analysis of Tawney s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Weber s Protestant Ethic;
托尼对韦伯新教伦理观的继承与批评
3.
From Weber s "Rationality" to"Non-rationality";
从韦伯现代性的“合理性”到“非合理性”
3) Max Weber
韦伯
1.
Max Weber s Lifetime and his Theories on Methodology;
马克斯·韦伯生平介绍及方法论思想
2.
Alien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Dimensional Duality of Industrial Society——Interpretation and Extention to Marx s Theory of Alienation in Max Weber s Context;
异化与理性化:工业社会的两重维度——马克思异化理论在韦伯语境的阐释与充实
3.
Max Weber s Thought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its Contemporary Reflection;
韦伯的学术自由思想及其当代反思
4) Webber
韦伯
1.
The Rational Concept of Webber and Habermas : a Visual Angl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韦伯与哈贝马斯的理性概念:一个比较分析的视角
2.
The bureaucracy put forward by Webber appears to be an ideal style in pursuit of being(reasonable) and lawful.
韦伯创立的官僚制是一种追求既合理又合法的理想化模式,在他看来,合理性存在着两种形式,即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他的官僚制理论正是附魅于工具合理性而祛魅于价值合理性的一种理论形态和制度设计,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与其最初设想的背离。
3.
Webber studied completely legitimacy issue in the first time, and the theory of Webber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on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合法性问题是由韦伯首次作出了系统研究的 ,而且韦伯的这个理论对 2 0世纪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影响极大 ,特别是在政治学领域中 ,几乎所有的知名学者都努力根据合法性理论来分析现实政治并提出政治合法化的建言。
5) Alfred Weber (1868~1958)
韦伯,A.
6) Weber Number
韦伯数
1.
Meanwhile,it is revealed that the amplitude of both solitary waves increases with Reynolds number,while decreases with Weber number.
计算结果表明,这两种类型孤波的波幅均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韦伯数的减少而增加。
补充资料:韦伯,E.H.
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1795年6月24日生于维腾贝格,1878年1月26日卒于莱比锡。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学工作。
韦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学方面,包括循环系统、耳、眼、肝脏,特别是皮肤方面。1834年,他用拉丁文写了《触觉论》,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著名的韦伯定律(见心理物理定律)即发表于此。1846年为R.瓦格纳编的《生理学词典》写了著名的《触觉与一般感觉》一文。
韦伯对心理学有两大贡献:一是他最早系统地用实验证明了阈限的概念,他利用类似圆规的仪器刺激被试的皮肤,逐渐增大圆规角度,直到被试说出他感到的刺激是两点而不是一点时为止,这就是两点阈。但他用外周神经纤维簇的"感觉圈"概念加以解释,此说已无多大意义。二是他提出的韦伯定律。他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差,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之比为一常数;后来推广到研究皮肤上的两点阈限及线的长短和音的高低,其公式为K=△I/I。式中I为强度;△为强度刺激增加量;△I为差别阈限;K为小于1的常数,称为韦伯比例。实验证明韦伯比例仅运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在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作用在于他是发现感觉对于外在刺激物是有相互依存性的第一人,心理物理学便是由此而建立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