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9th Division of Eighth Route Army
八路军第129师
2) 115th Division of Eighth Route Army
八路军第115师
3) 120th Division of Eighth Route Army
八路军第120师
4) First Column of Eighth Route Army
八路军第1纵队
5) Fifth Column of Eighth Route Army
八路军第5纵队
6) Division 129
129师
1.
In the long hard times, Eighth Route Army Division 129 gave a series of serious attacks on Japanese invaders by successful use of guerrilla warfare, which became the epitome of Anti-Japanese War behind enemy lines.
在长期的持久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八路军129师成功地运用了游击战的战争艺术,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还创造了第一流的工作,特别是民主政权的建设方面树立了模范样板。
补充资料:八路军第129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3个主力师之一。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第31军,西北红军第29、第30军和独立第1至第4团以及第15军团的骑兵团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全师共1.3万余人。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辖第385、第386旅及教导团和特务、工兵、炮兵、辎重、骑兵等营。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下辖第769、第770团。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下辖第771、第772团。
9月30日,第129师除以第385旅旅部率第770团及工兵、辎重、炮兵、特务等营留守陕甘宁边区外,师部率第386旅及第769团、教导团、骑兵营等部共9100余人,由陕西富平县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团以上单位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张浩改任师政治委员(1938年 1月由邓小平接任)。王维舟任第385旅政治委员,王新亭任第386旅政治委员。10月19日,第129师的先遣部队第769团,夜袭山西代县阳明堡日军前线飞机场,毁伤飞机24架。接着,师主力部队挺进到正太(今石太)铁路以南的平定、昔阳地区,打击沿正太铁路西进的日军,先后取得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等战斗胜利。11月中旬,第129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关于建立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于同蒲铁路以东、正太铁路以南、平汉铁路石家庄至磁县段以西地区展开,并派出多批游击支队和工作团深入晋冀豫边广大地区,配合当地中共组织,建立抗日政权,组织群众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为钳制日军向黄河防线的进攻,配合晋南国民党军和晋西北、晋西南的八路军作战,第129师于1938年2月和3月,在正太铁路和邯(郸)长(治)公路沿线展开交通破袭战和伏击战,先后取得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胜利,共歼日军2000余人。4月初至27日,第129师在八路军总部指挥下,与第115师第344旅、决死队第1、第2纵队等部共同战斗,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收复辽县(今左权)、黎城等18座县城,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抗日民主根据地。4月下旬,为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徐向前率第769团、第115师的第689团等部挺进冀南,扩大了冀南根据地;第386旅则向豫北发展,开辟了豫北安阳、林县、辉县山区抗日根据地。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和统一各游击支队的指挥,成立了晋冀豫军区。经过一年多的斗争,第129师部队得到了很大发展,还组建了独立旅(陈再道任旅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及补充团、骑兵团等;并以第769团、独立团、汪乃贵支队合编为新385旅(陈锡联任旅长、谢富治任政治委员);另将各基干游击支队分别合编为先遣支队、独立支队和独立游击支队。到1938年10月,第129师发展到5万余人。12月下旬,第129师师部率第386旅主力及先遣支队一部,挺进冀南和鲁西北地区,于1939年1~3月,与冀南军区部队一道粉碎日伪军3万余人的"扫荡",取得了香城固战斗的胜利。3月以后,当日军"扫荡"重点转向山区时,第129师主力返回太行抗日根据地,并粉碎日军对太行山区的夏季"扫荡"。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并向晋西、冀南、太岳、太行地区的八路军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进攻。 1940年2~3月,第129师奋起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取得了卫(河)东与磁武涉林战役的胜利,歼灭石友三、朱怀冰等部1.8万余人。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 1纵队、政治保卫队第212、第213旅等部,加入第129师的序列。第129师在斗争中得到很大发展。5~6月间,部队进行整编,共编成9个旅:第385旅(旅长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辖第769、第13、第14团),第386旅(旅长陈赓、政治委员王新亭,辖第772、第16、第17、第18团),新编第1旅(旅长韦杰、政治委员唐天际,辖第1、第2团),新编第4旅(旅长徐深吉、政治委员吴富善,辖第771、第10、第11团),新编第7旅(旅长易良品、政治委员文建武,辖第19、第20、第21团),新编第 8旅(旅长张维汉、政治委员萧永智,辖第22、第23、第24团),新编第9旅(旅长桂干生,辖第25、第26、第27团),新编第10旅(旅长范子侠、政治委员赖际发,辖第28、第29、第30团),新编第11旅(旅长尹先炳、政治委员黄振堂,辖第31、第32、第33团),师特务团改为第34团。在整编部队的同时,还调整了军区和军分区的机构和区划,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军区机关由师机关兼)、太岳军区(由第 386旅旅部兼)、冀南军区。第129师在部队整军的同时,对白晋、德石、正太、平汉等铁路及主要公路线,实施了连续破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8~12月,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部署下,参加了百团大战,对正太路西段展开大规模破袭战,并在反击日军报复"扫荡"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41年华北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阶段。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第129师实行主力军地方化,分期分批将一部分主力旅与军分区合并,加强地方武装力量。8月,以第386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政治保卫队第212旅编成太岳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纵队机关兼太岳军区机关。针对日军实行的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第 129师采取以武装斗争为核心的全面对敌斗争方针,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和边缘区的"蚕食"、"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开辟了太岳以南新区。到1941年底,全区地方武装发展到5.6万余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为"变华北为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加频繁和更大规模的"扫荡",并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边等抗日根据地受到很大摧残,冀南平原根据地变为游击区,太行、太岳山区根据地也逐渐缩小。第 129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开展整风、生产运动和实行"精兵简政"等各项政策,并实行"敌进我进"方针,派出大量武装工作队和小部队,深入到敌占区,开展军事政治攻势,建立小块根据地。
自1943年开始,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入恢复和再发展的新时期。第 129师组织了近千支武装工作队和小部队深入沦陷区打击日伪军。7~8月,进行了卫南、林南战役,歼灭日伪军1.2万余人,恢复与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在豫北和卫河以南开辟了新区。在国民党当局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中,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冀鲁豫边区的进攻,有力地配合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斗争。10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第129师机关与八路军总部机关合并(第 129师番号仍保留)。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军区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同时,另行组建太行军区机关(原由第129师兼),李达任司令员,李雪峰任政治委员。
1944年,第129师一面继续深入开展整风和生产运动,一面开展攻势作战,拔除日伪军大量据点。5月,冀南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黄敬任政治委员。7~9月,第129师先后派部队挺进豫西,加强水东(新黄河以东之睢县、杞县、太康地区),开辟水西(新黄河以西之临颍、商水地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5年2月,成立河南军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自1944年下半年开始,第129师利用作战间隙,对所属部队普遍进行了军政整训。通过整训,增强了部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提高了部队的战术和技术水平,为建立大规模正规兵团培养了骨干,为部队大发展创造了条件。1945年春、夏季,第129师所属各部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开展大规模攻势作战,连续进行了道清、豫北、南乐、东平、安阳、阳谷等战役,收复县城28座,将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线上,为举行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自8月11日开始,第129师所属部队响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遵照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的命令,参加大反攻,向平汉、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陇海等铁路线和部分中小城镇的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县城59座,解放了大片国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4个区连成一片。8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任副司令员,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第129师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解放县城109座。在第115师一部配合下,创建了东起津浦铁路,西抵同蒲铁路,南跨陇海铁路,北至德石、正太铁路的晋冀鲁豫解放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部队由出师抗战时的9100人发展到近30万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基础。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第31军,西北红军第29、第30军和独立第1至第4团以及第15军团的骑兵团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全师共1.3万余人。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辖第385、第386旅及教导团和特务、工兵、炮兵、辎重、骑兵等营。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下辖第769、第770团。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下辖第771、第772团。
9月30日,第129师除以第385旅旅部率第770团及工兵、辎重、炮兵、特务等营留守陕甘宁边区外,师部率第386旅及第769团、教导团、骑兵营等部共9100余人,由陕西富平县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团以上单位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张浩改任师政治委员(1938年 1月由邓小平接任)。王维舟任第385旅政治委员,王新亭任第386旅政治委员。10月19日,第129师的先遣部队第769团,夜袭山西代县阳明堡日军前线飞机场,毁伤飞机24架。接着,师主力部队挺进到正太(今石太)铁路以南的平定、昔阳地区,打击沿正太铁路西进的日军,先后取得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等战斗胜利。11月中旬,第129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关于建立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于同蒲铁路以东、正太铁路以南、平汉铁路石家庄至磁县段以西地区展开,并派出多批游击支队和工作团深入晋冀豫边广大地区,配合当地中共组织,建立抗日政权,组织群众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为钳制日军向黄河防线的进攻,配合晋南国民党军和晋西北、晋西南的八路军作战,第129师于1938年2月和3月,在正太铁路和邯(郸)长(治)公路沿线展开交通破袭战和伏击战,先后取得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胜利,共歼日军2000余人。4月初至27日,第129师在八路军总部指挥下,与第115师第344旅、决死队第1、第2纵队等部共同战斗,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收复辽县(今左权)、黎城等18座县城,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抗日民主根据地。4月下旬,为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徐向前率第769团、第115师的第689团等部挺进冀南,扩大了冀南根据地;第386旅则向豫北发展,开辟了豫北安阳、林县、辉县山区抗日根据地。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和统一各游击支队的指挥,成立了晋冀豫军区。经过一年多的斗争,第129师部队得到了很大发展,还组建了独立旅(陈再道任旅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及补充团、骑兵团等;并以第769团、独立团、汪乃贵支队合编为新385旅(陈锡联任旅长、谢富治任政治委员);另将各基干游击支队分别合编为先遣支队、独立支队和独立游击支队。到1938年10月,第129师发展到5万余人。12月下旬,第129师师部率第386旅主力及先遣支队一部,挺进冀南和鲁西北地区,于1939年1~3月,与冀南军区部队一道粉碎日伪军3万余人的"扫荡",取得了香城固战斗的胜利。3月以后,当日军"扫荡"重点转向山区时,第129师主力返回太行抗日根据地,并粉碎日军对太行山区的夏季"扫荡"。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并向晋西、冀南、太岳、太行地区的八路军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进攻。 1940年2~3月,第129师奋起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取得了卫(河)东与磁武涉林战役的胜利,歼灭石友三、朱怀冰等部1.8万余人。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 1纵队、政治保卫队第212、第213旅等部,加入第129师的序列。第129师在斗争中得到很大发展。5~6月间,部队进行整编,共编成9个旅:第385旅(旅长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辖第769、第13、第14团),第386旅(旅长陈赓、政治委员王新亭,辖第772、第16、第17、第18团),新编第1旅(旅长韦杰、政治委员唐天际,辖第1、第2团),新编第4旅(旅长徐深吉、政治委员吴富善,辖第771、第10、第11团),新编第7旅(旅长易良品、政治委员文建武,辖第19、第20、第21团),新编第 8旅(旅长张维汉、政治委员萧永智,辖第22、第23、第24团),新编第9旅(旅长桂干生,辖第25、第26、第27团),新编第10旅(旅长范子侠、政治委员赖际发,辖第28、第29、第30团),新编第11旅(旅长尹先炳、政治委员黄振堂,辖第31、第32、第33团),师特务团改为第34团。在整编部队的同时,还调整了军区和军分区的机构和区划,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军区机关由师机关兼)、太岳军区(由第 386旅旅部兼)、冀南军区。第129师在部队整军的同时,对白晋、德石、正太、平汉等铁路及主要公路线,实施了连续破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8~12月,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部署下,参加了百团大战,对正太路西段展开大规模破袭战,并在反击日军报复"扫荡"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41年华北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阶段。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第129师实行主力军地方化,分期分批将一部分主力旅与军分区合并,加强地方武装力量。8月,以第386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政治保卫队第212旅编成太岳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纵队机关兼太岳军区机关。针对日军实行的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第 129师采取以武装斗争为核心的全面对敌斗争方针,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和边缘区的"蚕食"、"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开辟了太岳以南新区。到1941年底,全区地方武装发展到5.6万余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为"变华北为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加频繁和更大规模的"扫荡",并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边等抗日根据地受到很大摧残,冀南平原根据地变为游击区,太行、太岳山区根据地也逐渐缩小。第 129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开展整风、生产运动和实行"精兵简政"等各项政策,并实行"敌进我进"方针,派出大量武装工作队和小部队,深入到敌占区,开展军事政治攻势,建立小块根据地。
自1943年开始,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入恢复和再发展的新时期。第 129师组织了近千支武装工作队和小部队深入沦陷区打击日伪军。7~8月,进行了卫南、林南战役,歼灭日伪军1.2万余人,恢复与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在豫北和卫河以南开辟了新区。在国民党当局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中,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冀鲁豫边区的进攻,有力地配合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斗争。10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第129师机关与八路军总部机关合并(第 129师番号仍保留)。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军区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同时,另行组建太行军区机关(原由第129师兼),李达任司令员,李雪峰任政治委员。
1944年,第129师一面继续深入开展整风和生产运动,一面开展攻势作战,拔除日伪军大量据点。5月,冀南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黄敬任政治委员。7~9月,第129师先后派部队挺进豫西,加强水东(新黄河以东之睢县、杞县、太康地区),开辟水西(新黄河以西之临颍、商水地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5年2月,成立河南军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自1944年下半年开始,第129师利用作战间隙,对所属部队普遍进行了军政整训。通过整训,增强了部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提高了部队的战术和技术水平,为建立大规模正规兵团培养了骨干,为部队大发展创造了条件。1945年春、夏季,第129师所属各部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开展大规模攻势作战,连续进行了道清、豫北、南乐、东平、安阳、阳谷等战役,收复县城28座,将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线上,为举行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自8月11日开始,第129师所属部队响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遵照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的命令,参加大反攻,向平汉、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陇海等铁路线和部分中小城镇的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县城59座,解放了大片国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4个区连成一片。8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任副司令员,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第129师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解放县城109座。在第115师一部配合下,创建了东起津浦铁路,西抵同蒲铁路,南跨陇海铁路,北至德石、正太铁路的晋冀鲁豫解放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部队由出师抗战时的9100人发展到近30万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