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u jiuyuɑn
陆九渊(1139~1192)
2) Lu Jiuyuan
陆九渊
1.
Alias of Lu Jiuyuan and Name of Jingmen s Xiangshan;
陆九渊的号与荆门象山的名
2.
Poetic Phyilosophical Metaphor——Study of the Philosophical Aesthetic Value of Lu Jiuyuan s Poems;
诗意化的哲学隐喻——陆九渊诗词的哲学审美价值研究
3.
"All the People Say You Are a Zenist": Lu Jiuyuan and Zen;
“天下皆说先生是禅学”:陆九渊与禅学
3) LU Jiu-yuan
陆九渊
1.
LU Jiu-yuan s Educational Idea and Their Modern Value;
陆九渊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
The Link between Wang Anshi s New Learning and LU Jiu-yuan s Mind-and-Heart Learning;
王安石新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相近之处
3.
Zhouyi and LU Jiu-yuan s theory of the heart-mind;
易简工夫终久大——《周易》与陆九渊的心学
4) Lujiuyuanji
《陆九渊集》
5) Lu Jiuyuan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陆九渊德育思想
6) On Lujiuyuan, s Viewpoint of Buddhism
陆九渊佛教观考论
补充资料:陆九渊(1139~1192)
中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他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的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并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 认为"人心至灵, 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于读书,则最重视 《大学》、《中庸》、《论语》 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他和朱熹常相辩难。他们二人有两次会讲颇具影响,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旧地,在今江西铅山县),朱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于约,以陆的教法太简易,陆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以朱的教法为支离。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请陆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则认为切中学者隐微深固之疾,当共守勿忘。朱熹晚年曾劝学者兼取两家之长,并对陆表示敬意。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学为明代王守仁(阳明)所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全集》行世。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 认为"人心至灵, 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于读书,则最重视 《大学》、《中庸》、《论语》 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他和朱熹常相辩难。他们二人有两次会讲颇具影响,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旧地,在今江西铅山县),朱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于约,以陆的教法太简易,陆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以朱的教法为支离。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请陆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则认为切中学者隐微深固之疾,当共守勿忘。朱熹晚年曾劝学者兼取两家之长,并对陆表示敬意。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学为明代王守仁(阳明)所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全集》行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