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吕思勉(1884~1957)
1)  Lü Simian
吕思勉(1884~1957)
2)  LU Simian
吕思勉
1.
Putting Professor LU Simian s achievements in his writing of the textbook of Chinese hist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reformation of history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his new ideas in textbook writ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style and edic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useful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current compiling of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历史教材编写成就,置于近代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背景之中,着重考察并探究其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以及编写体例与剪裁手法方面的特点,为目前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改革思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经验。
2.
Though Lu Simian s academic thought was changing with his continual and profound study, he always loved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nation s future.
吕思勉的学术思想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3)  Lv Si-mian
吕思勉
1.
Mr. Lv Si-mian s Theory in Teaching Histo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吕思勉先生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述论
2.
Lv Si-mian and The Vernacular History of China;
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4)  Lü Si mian
吕思勉
1.
Devoting all his life to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famous historian Lü Si mia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with works covering historiography, literature, culture and ideology, classics, philology and ethnology.
吕思勉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毕生从事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 ,一生著述约80 0万字 ,涉及史学、文学、经学、文字学、文化思想、民族学等多个领域 ,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
5)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r. Lü Si-mian
吕思勉先生简谱
6)  mian
补充资料:吕思勉(1884~1957)
      中国历史学家。字诚之。1884年2月27日(光绪甲申二月初一)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今常州市)。从小入塾。十二岁时,因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十五岁,考入阳湖县学。十六岁,自学古史典籍,以求系统了解古代政治历史和政治制度。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科学校、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北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任教,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上海租界沦陷,光华大学迁川,乃携眷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上海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
  
  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话本国史》(1923)、《吕著中国通史》(1940、1945)、《先秦史》(1942)、《秦汉史》(1947)、《两晋南北朝史》(1948)、《隋唐五代史》(1957)、《历史研究法》(1945)、《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1934)、《经子解题》(1926)、《先秦学术概论》(1933)、《理学纲要》(1931)、《宋代文学》(1931)、《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其中《白话本国史》强调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叙述每个王朝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为通史写作开辟了新路。《吕著中国通史》上册分门别类、系统论述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历史顺序叙述政治历史变革,其中婚姻、族制、阶级、财产、衣食住行等题,都是过去史书缺乏系统记载的。他所著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四部断代史,共三百余万字。每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兴亡盛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设施的成败得失,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采用新的纪事本末体;后半部是社会经济、文化史,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采用新的叙述典章制度的体例。这四部书对先秦到隋唐五代的历史研究有疏导开拓之功。其他涉及民族史、思想史、文化史、制度史,以及史学方法方面的著作,也各具有特色。
  
  吕思勉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他治学严肃,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晚年想通读《道藏》,研究道教思想,为后人开辟途径,惜未如愿,于1957年10月9日逝世于上海。
  
  吕思勉已刊、未刊论著,80年代末计划汇编成《吕思勉论学集》。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已汇编成《吕思勉史学论著》。另有《诚之诗稿》问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