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熊伯龙(1617~1669)
1)  Xiong Bolong
熊伯龙(1617~1669)
2)  Zheng Boxiong
郑伯熊
3)  Heibolong
黑伯龙
1.
Cultural Explanation and Aesthetic Elaboration of Scenery Art of Heibolong;
黑伯龙山水艺术之文化解读与美学阐释
4)  Hyperion [英][hai'piəriən]  [美][haɪ'pɪriən]
亥伯龙神
5)  Tor Harold Percival Bergeron (1891~1977)
伯杰龙,T.H.P.
6)  Abercrombie
阿伯克龙比
1.
Abercrombie and Film and TV Theory and It s Spreading in China;
阿伯克龙比影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2.
Abercrombie s Film and TV Theory and Its Spread in China;
阿伯克龙比影视理论及在中国的传播
补充资料:熊伯龙(1617~1669)
      中国清初无神论者。字次侯,号塞斋,晚号钟陵。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八年。湖北汉阳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任编修、国子监祭酒、内翰林秘书侍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熊伯龙博学多才,知西方天文算法。著有《谷诒堂全集》。他的哲学和无神论思想集中收在他编著的《无何集》一书中。
  
  熊伯龙反对迷信,曾作《适逢说》、《鬼辩》、《神论》,批驳神仙鬼怪说。后得王充的《论衡》,用力研读,并精选辑录其中有关批判虚妄之说的言论,以按语等形式,阐发自已的哲学和无神论理论。
  
  熊伯龙认为自然界及其秩序是自然而然的,天是自然的,没有意志,不能干预人事,"灾异非天戒","祥瑞非天祐"。人的富贵贫贱、寿夭祸福不过是"偶然之遭遇"。他认为所谓圣王受命于天是自欺欺人的谎言。他肯定精神依附于形体,说"人老而血气自衰",死则"精神升天,犹火灭随风散;骸骨归土,犹薪炭之灰在地",否定人死为鬼的谬论。
  
  熊伯龙批判了佛教的彼岸世界说,认为佛教宣扬"来世","疏漏畔戾而无据"。所谓"天堂地狱"是不存在的。他否定道教的神仙方术,说"血肉之躯,安能长生不死?"
  
  熊伯龙揭示了有神论的认识根源,指出鬼神观念是"思念存想所致"或"疑心所生"。他依据天神天帝的图像状如古代帝王的事实,说明人们根据自己的形象塑造鬼神。他还概括了一条与有神论斗争的经验:"凡言神言鬼,姑勿辨其妄;就其说而诘之,其理必穷。"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