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ongqing wuji gongyan

重庆雾季公演
2) misty quarter performance

雾季公演
3) Chongqing fog

重庆雾
1.
By analyzing the two processes of fog,the macro-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s of Chongqing fog in winter are revealed,and the new characters of Chongqing fog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Chongqing fog ten years ago.
同时通过和10a前重庆雾的比较,得到了重庆城市发展后雾生消的一些新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原因。
2.
A 3D fog model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fog.

一系列敏感性数值试验的结果使我们对重庆雾的影响因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 Wu Chongqing

《雾重庆》
5) Chong Qing Company

重庆公司
6) commemorative public speeches

节庆性公众演讲
补充资料:重庆雾季公演
指1941~1945年重庆话剧团体举行季节性的公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相继沦陷,大批戏剧家撤退到大后方。自1938年10月起,重庆成了国民党统治区戏剧活动中心。由于当时正处在战争环境,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大后方,严重地影响了话剧运动的开展。重庆是一座山城,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几乎每天都笼罩在雾中,这段时间被称为雾季,是敌机不能来轰炸的季节。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为了推动剧运的发展,根据山城天气的特点,从1941年10月起,有意识地把雾季作为话剧团体举行公演的季节,因此出现了"雾季公演"这个专用名词。此后每年重庆雾季来临,话剧界都掀起一次创作和演出的高潮。这种一年一度的雾季公演,一直持续到1945年,共演出了大型话剧150台以上,其中如中华剧艺社演出的阳翰笙的《天国春秋》,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于伶的《长夜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中国艺术剧社演出的曹禺改编的《家》,夏衍、于伶、宋之的合编的《戏剧春秋》,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沈浮的《金玉满堂》,袁俊的《万世师表》;中央青年剧社演出的曹禺的《北京人》,杨村彬的《清宫外史》,郭沫若的《金风剪玉衣》;育才学校戏剧组演出的董林肯的《小主人》;孩子剧团演出的石凌鹤、张莺等改编的《猴儿大王》;怒吼剧社演出的匈牙利剧本《安魂曲》以及用"留渝剧人"名义演出的俄罗斯剧本《大雷雨》,沈浮的《重庆24小时》等等,都是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精萃之作。雾季公演对于促进话剧创作,提高表导演艺术,推动剧运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大批剧人离开重庆,雾季公演不复存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