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纳西族文学
1)  Nɑxizu wenxue
纳西族文学
2)  students of Naxi
纳西族学生
3)  folk literature in Xiangxi
湘西民族文学
1.
This paper,referring to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of Miao Poet Tian Mingyu,explores the main forms and rules of how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fluences the folk literature in Xiangxi.
以苗族诗人田名瑜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为中心,探讨汉语言文学对湘西民族文学渗透影响的主要方式和规律:汉语言文学教育奠定湘西民族文学基础;汉文化(主流)价值认同拓展湘西民族文学天地;汉语言文学经典丰富湘西民族文学表现艺术。
4)  Naxi Dongba ethnic culture
纳西东巴民族文化
5)  the origin of Naxi people
纳西族族源
6)  Naxi nationality
纳西族
1.
On the Unique Marriage Models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and their Present-day Influence;
纳西族特殊的联姻方式及部分遗存
2.
A Study on Die-for-love Works of Naxi Nationality and Viewpoint of Life and Death in Die-for-love Ethos;
纳西族殉情作品及殉情风尚生死观探析
3.
Because of historical conflict,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Naxi nationality inhabit two adjacent subordinate basins in Sanba administration village,Shangri-La County,Yunnan Province.
位于云南省西北哈巴雪山中的三坝纳西族自治乡,由于历史原因,其人口组成中的汉族和纳西族分别聚居于境内的格基河和白水河2条小流域,从而形成了各有特点的景观利用格局。
补充资料:纳西族文学
      纳西族有24万余人(1982),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邻近各县,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也有分布。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象形文字东巴文和标音文字哥巴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纳西族从明代起便通用汉文,其文学由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大部分构成。
  
  纳西族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长诗、歌谣等。许多作品除民间口头流传外,还保存在《东巴经》中。
  
  古老的神话和神话史诗,是纳西族文学最光彩夺目的部分。以神话史诗《创世纪》为主体,构成了内容丰富、结构宏伟的纳西族神话体系。除《创世纪》外,还有《黑底干木女神》、《人与龙》、《崇忍潘迪找药》、《黑白争战》等。这些神话的内容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涉及天地开辟、人类起源和繁衍、民族来源与迁徙等;一类反映人与自然及邪恶力量的斗争。前者以《创世纪》为代表,述说天地诞生及民族繁衍的故事。《黑底干木女神》讲述人类始祖的故事,反映了原始母权制时代的社会生活。《黑白争战》描写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体现出神话史诗向英雄史诗过渡的特点。后者以《崇忍潘迪找药》和《都支格孔》为代表。《崇忍潘迪找药》中的崇忍潘迪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起死回生的药花和药水,撒遍了九山七谷,医好了人类的疾病,反映了纳西族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都支格孔》则是一个除妖故事,讲述九头十八臂的天神都支格孔战胜了九头妖魔呆打古工,为人类除了祸害。
  
  民间长诗以爱情长诗最为丰富。“相会调”中的《鱼水相会》、《蜂花相会》,采取拟人手法,以鱼、蜂象征男青年,水、花象征女青年,表达他们之间的恋情。《游悲》、《逃往美好的地方》,属于爱情长诗中的"殉情调",作品描写封建制度下的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猎歌》、《赶马调》属于爱情长诗中的"欢乐调",通过对狩猎、赶马等生活的描写,歌颂劳动及爱情。纳西族叙事长诗大多采用男女对唱、一问一答的形式,既便于抒情,又便于叙事,形式自由,富于民族特色。
  
  纳西族歌谣,主要分为传统调和即兴调两大类。传统调也叫大调,纳西语叫"本底子"或"本子"。纳西族民间长诗皆属传统调。即兴调也叫小调,无固定的唱词,望物起兴,灵活多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纳西族广阔的社会生活。纳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惯于用民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调子一般低沉哀怨,如泣如诉,但东部地区因受藏族民歌影响,调子比较奔放、粗犷。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诉苦歌》、《反三征歌》和歌颂革命军队的《贺龙敲石鼓》等慷慨激昂的民歌民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高亢、欢快的歌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新民歌。
  
  纳西族民间故事有讲述传统习俗来源的习俗故事,如《七星羊皮的来历》等;有解释纳西族地区山川风光的风物故事,如玉龙山、泸沽湖的传说;有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等。其中以机智人物故事阿一旦的故事最为出色,它包括一系列阿一旦与纳西族统治者木土司斗争的小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纳西族人民的智慧、机敏以及他们巧妙的斗争艺术。阿一旦成为纳西族人民有勇有谋的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是文学画廊中引人瞩目的典型。
  
  纳西族的文人文学,始于明代。明洪武十五年(1382)以后,丽江木氏世袭授丽江土知府职,汉文学的影响进一步深入丽江纳西族地区。纳西族开始出现了用汉文写作的文学作品,但当时封建土司垄断文化,文人文学还只限于木氏世系等上层统治阶级。其中最有成就者为木公、木增。
  
  木公、木增的诗,抒发了开发边陲、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歌颂了丽江的山川风物及纳西族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清雍正年间,纳西族文人文学有了新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有:桑映斗、牛涛、杨竹如、妙明、李樾、李玉湛、周兰坪、王竹琪等。
  
  清朝末年,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丽江府的纳西族、白族、汉族文教界人士,于1907年创办了《丽江白话报》,用白话文宣传变法维新,针砭时弊,提倡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和工商业,传播自由平等思想,其中发表有不少文学作品。
  
  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寒谷、赵银棠等。李寒谷是纳西族文学史上第一位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他的一系列小说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在纳西族中颇有影响。女作家赵银棠的《玉龙旧话》是第一部系统地研究和介绍纳西族历史、文化、风习的专集,兼有学术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文学展现了新的面貌。民间文学得到了大量的发掘,文学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一代具有新思想、掌握新的表现手法的纳西族作家和诗人正迅速成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