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广州汉墓
1)  Guangzhou Hanmu
广州汉墓
2)  the handwritten copy of bamboo-slip Analects
定州汉墓
1.
Study on the handwritten copy of bamboo-slip Analects discovered in a Han-Dynasty tomb in the City of Dingzhou;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研究概述
3)  Hsuchou Han Tombs
徐州汉墓
4)  a Han tomb in Guangnan
广南汉墓
5)  Guizhou Xibu Hanmu
贵州西部汉墓
6)  the Bamboo slips Analects
定州汉墓竹简
1.
There\'s lo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mboo slips Analects and the existent copy on characters and paragraphs,and these differences provide evidence for emending the existent copy.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抄写于西汉,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原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补充资料:广州汉墓
      分布在广州市郊区的秦末至东汉的墓葬。1953~1978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了 600多座。1981年出版了《广州汉墓》。墓葬可分为5期:西汉前、中、后期,东汉前、后期。西汉前期墓的年代包括南越王国的整个时期。据《史记》、《汉书》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统一岭南地区,置桂林、南海等3郡。秦二世时,赵佗继任南海尉,后来据 3郡建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南海郡治和南越的都城在蕃禺,即今之广州。南越王传5世,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灭南越国,分置 9郡,广州仍为南海郡治。西汉前期的墓地在北郊和东郊,分布稠密,墓群的年代划一。如东郊的华侨新村西汉墓,东北郊的淘金坑西汉墓,出有"梁奋"、"臣奋"、"赵望之"、"臣望之"等两面铜印,还有官署戳记的陶文,表明这是汉初南越王国官吏的墓地。西汉中期以南越国的灭亡为上限,下限在元帝、成帝之间。这期墓主要分布于东、西两郊,南郊绝少发现。西汉后期 (包括王莽新朝) 的墓多在南郊,有的集中成墓群。东汉的墓葬以建初元年(公元76)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这时期墓散布四郊,距城区更远。这批墓葬完整而有系统,自成序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汉代广州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材料。
  
  墓葬形制  墓室均为竖穴式,分土坑墓、木椁墓和砖室墓 3种。土坑墓的数量不多,都是小墓,只见于西汉前期和中期,墓型简单,为一长方形竖穴,无墓道。木椁墓数量多,流行的时间长,从西汉前期直到东汉末年。墓型演变较大。西汉前期以中、小型的木椁墓为主,墓室亦为长方竖穴,多数无墓道。少数墓在椁下铺垫一层小石,或挖一个腰坑。还有为数不多的分室木椁墓,规模稍大,墓内分前室和棺室,墓道多数作斜坡式,个别是阶梯式的。西汉中期的木椁墓,墓室都是长方形竖穴,都有斜坡墓道。西汉晚期出现一种平面呈"十"字形的多室木椁墓,底部分成高低两级,主室前端的横堂有的高起,有的低下一级,这种形制延续到东汉后期。砖室墓出现较晚,始见于东汉前期,初以直券顶的小型砖墓为主,后期的规模较大,有横直券顶和穹窿顶合券顶两种,以后者为常见,有建初元年及建宁三年(170)等纪年砖文,年代明确。墓室平面呈 T字形、中字形、十字形、廾字形等,内分甬道、前室(或横前堂)、耳室、棺室、后龛等部分。有的墓有双棺室或三棺室,出现了多人合葬的现象。墓砖以素面为主,少数印几何图形花纹或年号。
  
  棺椁多已腐朽无存。西汉前期的椁室结构可分为井椁式、封门式、上下双层、前后分室 4种。北郊马鹏岗1号墓的木椁结构很特殊,外椁为井椁式构合,椁内正中有一座四面辟门的木构"棺房",在"棺房"与椁壁之间又用横枋与木板组成上下两层的回廊,两侧有板梯以供登降。西汉中期和后期的木椁墓,仿生人的居处布局,普遍作双层分室结构:前端为前室;后端上层是棺室,下层是器物室。椁室口普遍采用直竖木柱封闭。东汉的木椁简化为假双层分室。木棺多用榫卯接合,少用棺钉,常见半独木舟式木棺,即棺身由整段大木凿出。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
  
  随葬品  随葬品中陶器的数量最多,铜器次之,漆、木器仅出于几座保存较好的木椁墓中。西汉前期陶器的组合分两大类:第一类只有瓮、罐、三足罐、联罐、小盒、三足盒、提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物,30%的墓属于这类组合,墓主可能是当地的少数族人;第二类是以鼎、盒、壶、钫为一组的汉文化的器物,70%的墓出这类组合的陶器或第一、第二两类组合共存。墓主除汉人外,还应有当地的少数族人。西汉前期陶器大部分是高火候的灰白胎硬陶,有的施釉,属南方早期的青釉系统。纹饰以刻划纹和拍打的几何图形戳印纹为主。到西汉中期,前期的主要属地方特色的第一类器形已绝迹,第二类的器形亦明显减少;有半数的墓用屋、仓、囷、井、灶等模型器物随葬。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这类模型明器更为普遍,而且陶塑的猪、狗、牛、羊、鸡、鹅等家禽、家畜日见增多。这种变化应是自汉武帝以来庄园经济日益发展的反映。
  
  墓中出土的建筑模型,具有岭南地区的特点。在西汉中期的墓中随葬干栏式陶屋,上层楼居,下面是饲养牲畜的圈栏。这种干栏式陶屋一直流行到东汉前期。东汉初年还有曲尺式和楼阁式两种新形式。东汉后期最典型的是三合式陶屋和城堡模型。三合式的前为横堂,后连两室,后院用作圈栏。在曲尺式、楼阁式和三合式的陶屋内,都有陶俑在从事粮食加工,有的持杵对臼而舂,后院则塑有禽畜。由此可以窥见当时农副业的兴旺情景。城堡四周用高墙围绕,四隅有角楼,前后大门上建门楼,门口有执兵武士守卫。城堡内一般布置两组象征宅署的建筑,中有凭几端坐的主人,有拱手弓腰或跪伏朝拜等吏役,反映出当时广州地区的豪宗大姓拥有私部曲的事实。墓中出土的仓、囷同为干栏式结构,均高架在几根支柱上,以利防潮(见干栏式建筑)。  木椁墓往往有漆器随葬,但不易保存。西汉前期的漆器大多为木胎,以耳杯、盘、盒为常见,彩绘纹饰与长沙西汉墓出土的漆器类似。有一件长圆形漆盒,盖面有"蕃禺"二字烙印,这是南越国官工业作坊的标记。
  
  广州汉墓常出铜镜。西汉前期有素镜、四山字镜、龙凤纹镜、蟠螭纹镜等楚式镜型,西汉中期以后的昭明镜、规矩镜等与中原地区的基本一样。规模较大的西汉早期墓中出有青铜容器, 器形有鼎、壶、钫、鍪、 盘、勺等,与中原的无异。此外,还有绞索形双耳鍪、盘口鼎、双附耳圈足镂空壶及附耳提筒,后两者所镂刻的纹饰,与西南地区同时期的铜鼓纹饰相一致,这些铜器应为本地所铸。
  
  墓中共发现10多件船模型,保存完好的有两件。西村皇帝岗1号墓出土的一件木船,长80.4厘米,中部有两个舱;另一件陶船出于东汉晚期的砖室墓中,长54厘米,中部两舱,尾部有望楼,两舷设撑篙的走道,船首每舷立3根桨架。船首系锚,船尾设舵,舱内及走道有10多个俑。这是一艘比较大型的可作客货混载的内河航船,反映了当时造船技术的先进。(见彩图)  西汉中期以后的墓有较多的串珠出土,包括玛瑙、鸡血石、柘榴石、煤精、水晶、玉、琥珀和玻璃等不同质料,还有叠嵌眼圈式玻璃珠和药物蚀花的肉红石髓珠。经过化验的4个玻璃珠样品,含钾5~13.72%,而铅和钡的成分仅微量或没有,这与中国古代铅钡玻璃系统截然不同,应是从南海输入的。还有一种托灯的陶俑,深目高鼻、裸体,头顶上托灯盘,作跪坐或蹲坐的姿态,似是海外"奴隶"的塑像。这些器物的发现,说明当时广州海路通商贸易的发达。
  
  

参考书目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