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ntangshiren
三唐诗人
2) Tang Poetry Anthologized by Tang People
唐人选唐诗
1.
From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Anthologized by Tang People Are Analyzed in Terms Poetic Genre to See the Change of Poetic Genre and the Aesthetic Mindset;
从盛中唐《唐人选唐诗》诗类分析看士人审美心态变化
3) Three Tang Poems
《唐诗三首》
1.
Analysis the Pitch Structure and Voices Relationship in Three Tang Poems by Li Yinghai
黎英海《唐诗三首》音高组织及声部关系的剖析
4) poet of Tang Dynasty
唐代诗人
1.
From the late years of M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years of Qing Dynasty,there were various opinions on the birth and death year of Li He,a poet of Tang Dynasty.
唐代诗人李贺的生卒年,自明末清初以来有多种说法。
5) Poets in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盛唐诗人
1.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Worry of Poets in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论盛唐诗人的时间忧患意识
6)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初唐诗人
1.
He has distinct appraisals on Chen Zi-ang, Shen Quan-qi and Song Zhi-wen,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中唐诗论家、诗评家皎然在《诗式》等著作中对大历诗坛有独特的评价 ,对初唐诗人陈子昂、沈拴期、宋之问有鲜明的褒贬。
补充资料:三唐诗人
16世纪朝鲜的重要诗派,包括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等3个诗人。
白光勋(1537~1582),字彰卿,号玉峰。1564年进士及第。著有《玉峰集》。崔庆昌(1538~1582),字嘉运,另孤竹。增广文科及第,官至正言。有《孤竹遗稿》传世。李达,字益之,号荪谷,生卒年不详。他们 3人都推崇中国唐诗,力图扭转高丽朝以来宗宋诗的风气,提出"诗回盛唐"的主张,对李朝的汉诗创作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倡言学唐,但自己并不专注于模仿,而是继承朝鲜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一些作品中抒发对统治者的不满,抨击和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李达还十分注意吸收新鲜活泼的民歌入诗。但是,他们的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李达的成就最大,他是当时诗坛上富有声望的诗人。只因出身庶子,受到社会的种种歧视,一生坎坷不遇。"京洛旅游成底事,十年往来布衣人","五十三年何所有,一声长啸望遥空"。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这种抑郁、感伤和愤懑不平的情绪。意义较大的是他的一些反映现实的诗篇,笔锋所向,往往触及封建社会中十分尖锐的问题。在《无题》一诗里,他写道:"处处多逢马迹,行行且避车尘,长安陌上花柳,半是高官贵人。"《刈麦词》写的则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田家少妇无夜食,雨中刈麦林中归,生薪带湿烟不起,入门儿女啼牵衣。"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战争延续了 7年。李达虽身在草莽,却时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沉痛地写出人民遭受的战争浩劫:"寇盗经年岁,干戈满汉阳,所亲皆丧乱,不敢问存亡。"也写出"庶见王都清"的胜利喜悦。三唐诗人的作品,都曾传入中国。明朝天启年间,总兵毛文龙东守皮岛,访得李达的《荪谷诗集》 6卷。
白光勋(1537~1582),字彰卿,号玉峰。1564年进士及第。著有《玉峰集》。崔庆昌(1538~1582),字嘉运,另孤竹。增广文科及第,官至正言。有《孤竹遗稿》传世。李达,字益之,号荪谷,生卒年不详。他们 3人都推崇中国唐诗,力图扭转高丽朝以来宗宋诗的风气,提出"诗回盛唐"的主张,对李朝的汉诗创作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倡言学唐,但自己并不专注于模仿,而是继承朝鲜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一些作品中抒发对统治者的不满,抨击和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李达还十分注意吸收新鲜活泼的民歌入诗。但是,他们的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李达的成就最大,他是当时诗坛上富有声望的诗人。只因出身庶子,受到社会的种种歧视,一生坎坷不遇。"京洛旅游成底事,十年往来布衣人","五十三年何所有,一声长啸望遥空"。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这种抑郁、感伤和愤懑不平的情绪。意义较大的是他的一些反映现实的诗篇,笔锋所向,往往触及封建社会中十分尖锐的问题。在《无题》一诗里,他写道:"处处多逢马迹,行行且避车尘,长安陌上花柳,半是高官贵人。"《刈麦词》写的则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田家少妇无夜食,雨中刈麦林中归,生薪带湿烟不起,入门儿女啼牵衣。"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战争延续了 7年。李达虽身在草莽,却时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沉痛地写出人民遭受的战争浩劫:"寇盗经年岁,干戈满汉阳,所亲皆丧乱,不敢问存亡。"也写出"庶见王都清"的胜利喜悦。三唐诗人的作品,都曾传入中国。明朝天启年间,总兵毛文龙东守皮岛,访得李达的《荪谷诗集》 6卷。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