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operative Study on Kuroshio

黑潮合作研究
2) cooperative research

合作研究
1.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人文社会学科合作研究的数量分析
2.
Cooperative Research, Cost for Coordin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合作研究、协调成本与知识增长
3.
Teachers cooperative culture can be established through developing specialized conversation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stimulating the awareness of cooperation.
在校本教研中创建一种理想的教师合作文化,主要通过培养教师的“专业对话”和“合作研究”;激活教师的合作意识;创设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三方面来实现。
3) cooperative study

合作研究
1.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retrieval of information and data relate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underground space on the internet and cooperative study based on Internet so that let the Internet serve the research work better.
针对地下空间相关科研工作者的实际需要 ,介绍了Internet网上地下空间科研相关信息资源的检索及网上合作研究 ,使Internet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下空间科研工作。
2.
The text introduced the searching of information and data that can be used on water treat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and cooperative study based on Internet.
针对水处理科研工作者 ,介绍了因特网上水处理科研相关信息资源的检索及网上合作研究 ,使因特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工
3.
Distance cooperative study betwee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chool teachers means the two parties cooperate to study education issue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dium or platform.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意指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所构筑的交流渠道和平台展开合作研究。
4) Cooperation
[英][kəʊ,ɔpə'reɪʃn] [美][ko'ɑpə'reʃən]

合作研究
1.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of Sino Sp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the Institute of Seismology,China and Institute of Astronomy and Geodesy,Spain,have performed a cooperation on geodynamical instrumentation,observation and data analysis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n Geodynamics Laboratory of Lanzarote (Canary Islands).
用合作研究的先进仪器和观测技术监测并获取火山及地震的前兆地壳变动信息,对于探索预测火山爆发规律、推动地球动力学观测技术和仪器的发展以及深入研究对火山和地震等灾害的防御对策等,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2.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cooper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pecially cooperate ratio in paper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提出合作是科学研究自组织发展的结果,同时合作的出现,又进一步激励了科学研究,因而合作研究与科学发展本身是一个交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合作既是科研演化的结果,又是科研演化的动
5) Co-investigator

合作研究者
补充资料:黑潮
黑潮 Kuroshio Current 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潮即水流,因其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因而得名。 黑潮是由太平洋北赤道流在菲律宾群岛以东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延续而来。其源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它沿台湾东岸北上,通过苏澳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流入东海。主轴指向东北,在陆架外缘和陆坡之间流动。当它在奄美诸岛西北分出对马暖流分支后,转向东流通过吐噶喇海峡北部流出东海,进入日本以南的太平洋海域;再沿日本诸岛沿岸流向东北,在本州铫子附近离开陆坡向东流去,成为黑潮续流。约至东经165° 处再延伸为北太平洋流。狭义的黑潮系指自台湾东南海域至铫子一段紧沿陆坡流动的高速带状水流广义的黑潮流系则包括黑潮续流。 吕宋岛以东,北向最大流速约80~100厘米/秒。在巴士海峡和台湾岛南端及东岸最大流速约150厘米/秒或以上。台湾以东,黑潮流幅约125~170千米,向北流幅逐渐变窄;离岸距离为60~100千米。流轴上最大流速平均约为95厘米/秒。流量( 相对于800分巴面 )的年际变化很大,在(19~42)×106米3/秒之间。东海中的黑潮是黄、东海流系的主干,其影响还远及南海。 黑潮在自西向东流动中,沿途还汇合了其他水体,到达日本以南时,流速增强,流量增大,途径变异也最复杂。熊野滩以南经向断面上的地转流速分布显示了黑潮的典型结构。表层最大流速可达 190 厘米/秒以上 ,流轴(流速>50厘米/秒)宽约125千米 ,深约 600 米 。流量约为 71×106米3/秒。约在北纬35°处,黑潮离开日本海岸后分为两支,其一为续流主干,向正东流动,保持狭窄强流性质,直到东经160°附近。它在东经 150°附近又分出一支 ,为黑潮逆流几乎沿椭圆形途径向琉球群岛和台湾岛方向流动。另一支为续流分支,流向东北,直到北纬40°处又转向东流。这一分支与其西、北两侧的亲潮,形成了寒暖两流系十分显著的锋面。这里渔业资源很丰富。 黑潮的途径和流轴位置,流幅和伸展深度,流速、流量以及热盐结构等等,都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变化周期从十几年、几年直到几小时,甚至更长和更短。其中,日本以南的黑潮,由于其途径曾多次出现周期为几年或十几年的大弯曲现象(日本学者称为大蛇形),并在远州滩外伴生大冷水团。黑潮大弯曲现象的持续性非常突出。在1934~1980年的47年间竟有25年黑潮途径发生弯曲。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