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丹麦水族馆
1)  Denmark's Aquarium
丹麦水族馆
2)  Denmark pavilion
丹麦馆
1.
At last,further introduction about design of Spain pavilion, Britain pavilion,Netherlands pavilion,France pavilion and Denmark pavilion is performed,and application of new conception,technique and material in these buildings is presented.
最后,对西班牙馆、英国馆、荷兰馆、法国馆和丹麦馆的建筑和结构设计中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3)  Fruit Danish
水果丹麦
4)  The Royal Hotel
丹麦皇家宾馆
1.
The Royal Hotel designed by Danish great designer Arne Jacobsen in 1950s is a wonderful sample of this design idea.
20世纪50年代,丹麦著名现代设计大师阿耐·雅各布森设计的丹麦皇家宾馆充分体现了“从汤匙到城市”的设计理念。
5)  The Danish Royal Library
丹麦皇家图书馆
1.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ew building of The Danish Royal Library designed by a Danish architecture office--Schmidt, Hammer & Lassen(SHL).
本文介绍丹麦Schmidt,Hammer&LassenK/S(SHL)事务所设计的丹麦皇家图书馆新馆和欧洲对古旧建筑改扩建的追求对比的思想和方法。
6)  a Danish ethnologist
丹麦种族学家
补充资料:丹麦戏剧
      丹麦最早的戏剧活动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圣经故事演出,多由教会神职人员或神学院学生在礼拜仪式中进行。最初演出的圣经故事,多用拉丁语。12世纪后出现用丹麦语演出的宗教神秘剧或道德剧。现存最早的戏剧剧本是描写使徒事迹的《多罗西亚喜剧》(1531)。
  
  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戏剧逐渐取代宗教戏剧,形式有闹剧、音乐剧、喜剧等,主要演出场地也由教堂移入宫廷。世俗戏剧广泛吸收丹麦民间歌舞的因素,发展出一种称为"歌唱剧"的独特戏剧形式,在巴罗克文艺时期盛极一时,成为丹麦戏剧的传统之一。"歌唱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是劳伦伯格(1590~1658)及其《阿里翁》(1599)。喜剧多反映新兴市民阶级生活,代表剧作家是兰克(1539~1607)。他的作品有据普劳图斯《一罐金子》改编的《吝啬鬼》(1599)和《参孙之狱》(1599)等。
  
  18世纪初,丹麦戏剧兴盛起来,剧作家斯基尔(1650~1694)仿莫里哀写了一批喜剧。但真正对丹麦戏剧作出贡献的是具有"丹麦莫里哀"之称的L.霍尔堡。他广泛吸收阿里斯托芬、普劳图斯、意大利即兴喜剧和莫里哀的喜剧手法,创作了一批以丹麦生活为背景的喜剧。代表作有《山上的耶柏》(1722)和《政治工匠》(1723)等。
  
  18世纪中叶,丹麦戏剧一度衰落,1775年尼托夫剧院的建立标志丹麦剧场艺术的新发展。尼托夫剧院(现名"丹麦皇家剧院")上演了布鲁恩(1745~1816)的《扎里尼》(1772),该剧被认为是丹麦第一部标准悲剧。18世纪后期出现的最重要剧作家是埃瓦尔德(1743~1781),他受P.高乃依和W.莎士比亚的影响,创作了以丹麦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悲剧《巴尔德之死》(1773)和具有强烈浪漫色彩的《渔夫》(1779),为19世纪初丹麦浪漫主义戏剧运动打下了基础。
  
  19世纪浪漫主义剧作家提出"更新民族喜剧"口号,把剧作内容从反映市民生活转为描绘丹麦的自然、历史和乡土风情。这时产生的一批喜剧作家,以海贝格(1791~1860)为代表,作品有 《四月的愚人们》(1826)等。另一位浪漫主义剧作家A.G.欧伦斯莱厄受J.C.F.席勒和J.W.von歌德的影响,侧重写丹麦历史事件,歌颂丹麦民族英雄,有《阿拉丁》(1805)和《圣奥拉夫》(1836)等作品。
  
  
  丹麦浪漫主义戏剧有明显复古和脱离现实的倾向。著名文艺理论家G.布兰代斯(1842~1927)提倡文艺批评社会、干预现实。他的理论通过易卜生和J.A.斯特林堡的剧作影响了20世纪初丹麦戏剧。H.伯格斯特拉姆(1868~1914) 仿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创作出《林格加德公司》(1905)和 《夫人茶点》(1910)。纳坦森(1868~1944)写了讨论丹麦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的《四壁之内》(1912)。S.伯尔伯格(1898~1947)在斯特林堡表现主义剧作影响下,强调对个人心理的研究,代表作有《没有一人》(1920)等。这一时期的剧作家还有G.威德(1858~1914)和 H.德拉克曼(1846~1908)。他们强调戏剧的娱乐作用,致力于形式上的实验。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丹麦戏剧出现两大倾向,一是主张继承进步传统,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19世纪30~40年代的O.P.L.费舍尔(1904~1956),著有《孩子》(1936)、《替罪羊》(1938)和《月中人》(1951)等。第二种倾向是一些作家既对资本主义现实不满,又充满失望和颓废情绪,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他们的作品多具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特色,经常在舞台上表现梦境、幻觉和潜意识。代表作家有蒙克(1898~1944)、阿贝尔(1901~1961)和索亚(1896~ )。蒙克著有《理想主义者》(1928)、《单词》(1932)和《罪犯和圣贤》(1933);阿贝尔著有《失去的旋律》(1935)和《夏娃为关心孩子的时代服务》(1936);索亚著有《我是谁?》(1932)、《尼尔松爵士拿掉了遮羞布》(1934)和《我的高帽》(1939),索亚在20世纪50年代还创作了一批所谓"新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以反战为主题,如《狮子穿上紧身衣》(1950)等。
  
  20世纪50年代,有些剧作家为寻找新的社会道德基础,重新提倡"人本主义",如布朗纳尔(1903~1966)写的《同胞们》(1952)强调人类的互相关心。还有一些剧作如梅思林格(1917~ )的《明日》(1950),表现了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失望。
  
  20世纪60年代,奥尔森(1923~ )继承30年代左倾戏剧传统,著有《少年之恋》(1962)、《俱乐部宴会》(1966)、《娜拉走后去哪儿》(1968)和《谄媚者》(1969)等。另一位重要的左派剧作家是L.彼得森(1934~ ),著有《女人就是惩罚》(1965)等。流行于30~40年代的"时事讽刺剧"这时更加成熟活跃,尤其盛行于大学校园,主要剧作家有K.里夫博约格(1931~ )等。和左派戏剧形成对照的是反映资产阶级个人危机的荒诞剧,主要作家是L.潘杜罗(1923~1977),著有《提箱》(1962)和《地下室的吃人者》(1962)。后来又有J.埃恩伯(1932~ )和 A.麦德森(1939~ )。前者著有《丢失的侏儒》(1962),后者著有《生活片断及其他》(1967)等。
  
  20世纪60年代丹麦戏剧的一个重大发展是电视剧的兴起,它对传统和实验性的舞台剧有强烈冲击。重要的电视剧作家有罗纳尔德(1928~ ),著有《为一人拳击》(1964)、《进一步通知才到达》(1967)和《我要拿回我的一切》(1971)等。彼得森是丹麦广播剧的重要作家,作品有《肯定生活》(1969)和《来吧,吉卜赛人》(1971)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