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土力学试验室
1)  soil mechanics laboratory
土力学试验室
2)  soil mechanics laboratory
土工试验室,土力学试验室
3)  Earth mechanics experiment
土力学试验
4)  soil dynamic experiments
土动力学试验
5)  pore pressure dissipation test
室内土工试验孔隙水压力消散试验
6)  aerodynamics laboratory
空气动力学试验室
补充资料:土力学
土力学
soil mechanics

   研究由土粒、水与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体对外加荷载的反应以及水与气在土孔隙中的运动规律的力学分支。土是岩石风化后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生成的材料,一般分为砂性土和粘性土两大类。它们是由三相物质组成的,即矿物颗粒构成的土骨架、骨架孔隙内含有水和气体。砂土颗粒之间无联结力,是松散的颗粒集合体;粘性土的片状颗粒之间有联结力,形成一定形式的结构。土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可用来估算土与建筑物或构筑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成为基础工程、堤坝、支挡结构、隧道、海港、矿山等土木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简史 土力学是一门年轻的技术学科。一般认为它诞生于1925年,因为土力学奠基人K.太沙基在该年出版了第一本系统专著《土力学》。在该书中,他总结了前人的有关论著,如C.-A.de库仑的抗剪强度与土压力理论、W.J.M.兰金的土压力理论  、H.-P.-G.达西的渗流理论和J.V.布辛涅斯克的应力计算理论等   ,以及他在1921年由粘土试样试验发现的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1923年发表的粘土的一维固结微分方程,从而构成了现代土力学的基本骨架。1942年他又发表了《理论土力学》,1948年与R.B.佩克合著了《工程实用土力学》,皆是土力学的经典著作。1936年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ISSMFE)成立,同年在太沙基主持下于美国哈佛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学术讨论会,至1989年已举行过12届会议。目前土力学已衍生出许多分支,如土动力学、海洋土力学、临界状态土力学、计算土力学等。中国自1962年在天津召开了第一届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术讨论会以后,已举行过6届会议,并于1979年开始出版专业性期刊《岩土工程学报》。
    研究内容 分为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两个方面。
   基础理论方面主要是研究土在静载荷和动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并结合大型工程进行数值分析和理论探讨。在静载荷下主要研究土的变形、强度和渗透性。
    ①土的变形。土受荷载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呈非线性;在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伴随有塑性变形,即卸荷后,保留部分不可恢复的变形。土体受压力愈大,骨架愈致密,抗外力的性能愈强。饱和土受外荷后,变形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趋于稳定,土体透水性愈小(如粘性土),所需时段愈长。这是因为,受压力后骨架体积有缩小趋势,而土粒与水的压缩性极小,故骨架体变只能靠水从孔隙中被挤出来实现;由于水在挤排过程中受孔隙壁的阻力,因而使排水过程产生时间滞后,从而表现为压缩变形的滞后。当土面作用有外荷载p ,土内某微分体M上即产生附加应力σ(见图1)。它将由土粒间的有效应力σ′和孔隙水上的应力u所平衡,即

    σσ′+u
 
    (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