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etzval condition

佩兹伐条件
2) Petzval's condition

珀兹伐条件
3) Lorentz condition

洛伦兹条件
4) Lipschitz condition

利普希兹条件
5) Lipschitz condition

李普希兹条件
6) generalized Lorentz's condition

广义洛伦兹条件
补充资料:洛伦兹
洛伦兹(1853~1928) Lorentz,Hendrik Antoon 荷兰物理学家。1853年7月18日生于阿纳姆,1928年2月4日卒于哈勒姆。少年时就对物理学感兴趣,还广泛地阅读历史和小说,并熟练地掌握多门外语。1870年他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1875年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这个职位最早是为J.D.范德瓦尔斯设的),在该校任教35年,他对物理学的贡献都是在这期间作出的。1912年他辞教职到哈勒姆担任博物馆顾问,并兼任莱顿大学名誉教授。 1919~1926年他还在荷兰政府的教育部门工作。1921年起任高等教育部部长。1911~1927年担任索尔维物理学会议的固定主席。洛伦兹除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外,还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朗福德奖章和科普利奖章。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都曾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他还被选为德国物理学会会员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爱因斯坦曾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和最崇高的人”。 洛伦兹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电子论。他的博士论文是用J.C.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来处理光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问题。文末,他提到把光的电磁理论与物质的分子理论结合起来的前景,这就是他后来创立电子论的根源。1878年他发表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论文,认为以太是静止的,无所不在的,而普通物质的分子则都含有带电的谐振子,导出了分子折射率的公式(洛伦兹-洛伦茨公式)。1892年他开始发表电子论的文章,认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含有电子,电子对于以太是完全透明的,以太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以太与物质中电子的相互作用。189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1892年他研究过地球穿过静止以太所产生的效应,为了说明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结果,他独立地提出了长度收缩的假说。1895年他发表了长度收缩的准确公式,即在运动方向上,长度收缩因子为 ![]()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