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脾毛笔形动脉
1)  penicilli arteriae lienalis
脾毛笔形动脉
2)  shape of a brush pen
毛笔形制
3)  flat brush
扁形毛笔
4)  round brush
圆形毛笔
5)  splenic artery
脾动脉
1.
Splenic artery coarctation in distal splenorenal shunts:a report of 7 cases;
脾动脉缩窄式远端脾肾分流术七例
2.
Diagnosis of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with multi-slice CT;
多层CT血管造影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3.
Anatomical observation of the splenic artery in fetus;
胎儿脾动脉的解剖学观察
6)  Splenic lobar artery
脾叶动脉
补充资料:威武磨嘴子出土汉代毛笔
威武磨嘴子出土汉代毛笔  一九七二年甘肃武威磨嘴子49号汉墓出土。杆、颖均完整,长21.9厘米、径0.6厘水,笔尖长1.6厘米。外覆黄褐色狼毫,笔芯及锋黑紫色,根部留墨迹。笔杆竹制,端直均匀,中空,浅褐色,包笔头处稍有收分。笔杆前端扎丝线并髹漆,宽0.8厘米;杆尾削尖。中部隶书阴刻“白马作”三字。此笔和1957年磨嘴子2号汉墓出土的一支(缺笔头)形状、制法基本相同:杆前端中空以纳笔头,扎丝髹漆以加固,笔尾削尖便于簪发。特别是笔头中含长毫,有芯右锋,外披短毛,便于蓄墨,这是汉笔的特点,比战国毛笔进步。笔杆落款,2号墓出土的为“史怃作”,此笔为“白马作”。当为笔工名字。与以往所传有篆题“北宫工作楷”的汉代官制赤管大笔名款不同。著《论衡》的王充说:“知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汉一尺约合23厘米余。2号墓出土的笔杆长20.9厘米,此笔长21.9厘米 (尾尖稍缺)。1931年在宁夏发现的一支汉笔长23.2厘米,1979年甘肃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一支汉代毛笔,长19.6厘米,可见汉笔长度确有定数,王充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