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西田几多郎
1)  Kitaro Nishida (1870~1945)
西田几多郎
2)  Murata Tsutomuro
村田孜郎
3)  Sakurada Ichiro (1904~1986)
樱田一郎
4)  Shimizu Ikutaro
清水几太郎
5)  Kobyaashi ikujiro
小林几次郎
6)  west-ahonglang-General
西中郎将
补充资料:西田几多郎
西田几多郎(1870~1945)
Kitaro Nishida

    日本哲学家。生于日本石川县河北郡。1883年入金泽师范学校,后托病退学,进行自学;以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选修科。毕业后,回乡任中学教员。不久转向佛教  ,1903年开始正式研究哲学。历任东京学习院教授,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他和田边元在京都帝国大学先后培育出一批知名的哲学家,在日本近代哲学史上形成一个所谓京都学派。西田企图建立一个超越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 哲学体系。西田的第一部著作是1911年出版的《善的研究》。这本书曾经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销售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本哲学著作。他声称,他研究哲学的根本动机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书中第一次提出并且阐述他的基本概念“纯粹经验”。指的是所谓“主观和客观合一”的直接经验,他认为,有了经验才有个人,“纯粹经验”是唯一的“实在”,而主观与客观是这“实在”中统一着的两个方面,“善”就是实现主客合一的意识状态,也是自我的发展完成。西田后来把“纯粹经验”表述为先验的自觉;展开了他特有的所谓“场所逻辑”。西田认为,自我与非我、意识与对象要发生联系,就必须有一个把两者联系起来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东方宗教哲学中的“无”。西田把“场所”分为“有的场所”、“相对无的场所”、“绝对无的场所”3 个阶段  ,认为“绝对无的场所”才是“真无的场所”。“绝对无”既非“有”,也非“无”,它的根本作用就是像镜子一样,把“对象按照原样反映出来”。把“场所”观点具体化为“个体互相规定即一般者自己规定”的“辩证法一般者”观点。形成所谓“多和一”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逻辑。
   
   

图片

图片


   
   西田哲学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迂回曲折 ,但是他的“主客合一”和“直观”观点却贯彻始终。西田哲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30多年间,对日本的思想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有一些哲学家对西田哲学重新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这种哲学又受到一些人士的注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