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usion of Ancient Subject Beauty

古韵之美
2) chanting beauty

吟韵之美
3) charm of curvibeauty

曲美之韵
4) aesthetics in musicality

声韵之美
5) Yun, the Superlative Beauty

韵者,美之极
6) The Beauty of the Same Essence Shows by Different Appearance

同质异韵之美
补充资料:古韵
古韵 汉语音韵学术语,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宋代吴棫著《韵补》,开始探求古韵面貌。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书,考订古音,彻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读古韵的“叶韵”说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破除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实际归纳韵部,离析唐韵以求古音分合,并将今韵入声配阳声改为入声配阴声,分古韵为10部,其中阳、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论。以后古音学家都是在顾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江永著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其贡献在于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幽宵分部,侯部从鱼部分离出来归入宵部。段玉裁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6类17部,其贡献在于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并提出同谐声的字应在同一部古韵的理论。古韵分部至段氏大体已定。清戴震著有《声韵考》及《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每一类都阴声、阳声、入声三分,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为18部,把冬部独立;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王念孙分古韵为21部,江有诰也分古韵为21部。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晚年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为22部。黄侃分古韵为28部。现代学者王力,主张脂微分部。古韵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