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n Supplement

副刊初探
2) The Chief History of Free Talking

自由谈副刊史探
3) supplement
[英]['sʌpliment] [美]['sʌpləmənt]

副刊
1.
On the changes of recent literature and art supplement s style and language;

浅论近年来文艺副刊文体、语言风格的变化——以《羊城晚报》、《文汇报》为研究主线
4) supplements
[英]['sʌplimənt] [美]['sʌpləmənt]

副刊
1.
The importance of supplements is obvious.

副刊是我国报纸所特有的一种形式,几十年来,“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已经成了新闻人的共识。
2.
Supplements talk few about literature ,let alone literary criticism.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艺副刊日渐式微,副刊文学批评更是抽空了文学性和学理性,演变成专扯人眼球的娱乐批评。
3.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ctiv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 characteristics , reason of forming and the up-to-date phenomena of consumer culture of newspaper supplements , as well as the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t.
本文从国内副刊消费文化的概念、特色、形成原因、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一番积极的探讨,以期报纸副刊能够更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5) On the Cultural Root of Newspaper Supplement

报纸副刊文化探源
6) 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Special Pages of University Paper

校报副刊特性新探
补充资料:副刊
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作品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刊名。
有副刊是中国报纸的重要特色。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副张或附张。1897年11月24日,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出版附张《消闲报》,随报附送,这是最早的副刊。早期报纸副刊的内容,主要是旧体诗词、小说、笔记等,多属"消闲文字",与报纸总体报道内容无直接的关联。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运用报纸进行革命宣传,开始注意使副刊与新闻版的宣传报道相配合。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提倡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副刊,著名的如《晨报》副刊 (见《晨报》)、《民国日报》(上海)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京报》副刊(见《京报》)等。1919年5月5日至11月11日,《晨报》副刊上辟有《马克思研究》专栏,曾发表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最早的译文。从此副刊成为整张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
报纸副刊具有新闻性,这是副刊和其他专门发表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出版物的主要区别。副刊发表的作品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副刊文字直接配合新闻报道。
报纸的副刊是中国进步的、革命的文化人士传播新思想的阵地,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等都曾经是著名副刊的撰稿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些政治倾向保守的报纸,为了扩大报纸影响,增加发行量,聘请进步的文化人士、社会名流担任副刊主编,开辟了表达无产阶级革命观点、宣扬社会主义理想的副刊,出现过一张报纸两个方针的特殊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报纸继承了办副刊的优良传统,都创办能显示自己特色的各类副刊。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部分,服从于各报的编辑方针。
中国报纸副刊具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①综合性副刊。以文艺作品为主,同时刊登文艺评论、科学小品以及知识性文章;②专题性或专业性副刊。发表专门性的稿件,或以某方面读者为主要对象,如国际副刊、妇女与家庭副刊等;③理论、学术性副刊。如史学、文学评论、经济与管理副刊等。
有副刊是中国报纸的重要特色。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副张或附张。1897年11月24日,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出版附张《消闲报》,随报附送,这是最早的副刊。早期报纸副刊的内容,主要是旧体诗词、小说、笔记等,多属"消闲文字",与报纸总体报道内容无直接的关联。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运用报纸进行革命宣传,开始注意使副刊与新闻版的宣传报道相配合。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提倡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副刊,著名的如《晨报》副刊 (见《晨报》)、《民国日报》(上海)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京报》副刊(见《京报》)等。1919年5月5日至11月11日,《晨报》副刊上辟有《马克思研究》专栏,曾发表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最早的译文。从此副刊成为整张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
报纸副刊具有新闻性,这是副刊和其他专门发表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出版物的主要区别。副刊发表的作品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副刊文字直接配合新闻报道。
报纸的副刊是中国进步的、革命的文化人士传播新思想的阵地,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等都曾经是著名副刊的撰稿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些政治倾向保守的报纸,为了扩大报纸影响,增加发行量,聘请进步的文化人士、社会名流担任副刊主编,开辟了表达无产阶级革命观点、宣扬社会主义理想的副刊,出现过一张报纸两个方针的特殊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报纸继承了办副刊的优良传统,都创办能显示自己特色的各类副刊。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部分,服从于各报的编辑方针。
中国报纸副刊具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①综合性副刊。以文艺作品为主,同时刊登文艺评论、科学小品以及知识性文章;②专题性或专业性副刊。发表专门性的稿件,或以某方面读者为主要对象,如国际副刊、妇女与家庭副刊等;③理论、学术性副刊。如史学、文学评论、经济与管理副刊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