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aesthetics of Schiller
席勒美学
1.
Aesthetics of Schiller in Aesthetic Modernity Field of Vision;
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学
2.
This thesis compares Aesthetics of Schiller with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in order to take instance into consideration with Schiller s aesthetic ideal, review Schiller s aesthetics by instant aesthetics development.
本文通过对席勒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美的内涵的比较分析,力求以席勒美学理想观照当下,以当下美学发展反观席勒,讨论席勒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及局限,以期有利于解决当下审美领域之问题。
3) aesthetic anthropology
审美人类学
1.
The study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in China originated from the common concern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Chinese anthropology with national folk culture and art.
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源于中国美学和中国人类学中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共同关注。
2.
Aesthetic Anthropology,as a cross-subject of 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introduces minority nationality cultural art into aesthetics studies from one of its importa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revealing the inner existence mechanism of national art.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美学与人类学相交叉的学科,它的一个重要理论视点就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引入到美学研究中来,从而揭示出民族艺术内在的生存机制。
3.
Thu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its rich implic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temic culture based on cultural anthropology,aesthetic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
因此,运用文化人类学、审美人类学、美学等方法,从图腾文化的视阈探寻蕴涵丰富的东巴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探寻它的起源并探究它如何从实际活动的、文化的舞蹈转化成神性的、审美的舞蹈,也将对我们窥视纳西先民的心灵世界有所帮助。
4) question concerning aesthetic anthropology
审美人类学问题
5) On False Appearance of Aesthetic of Schiller
论席勒审美假象说
补充资料:席勒,F.C.S.
英国哲学家、实用主义者。1864年 8月16日生于德国石勒苏益格 -荷尔斯泰因州。曾就学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06年获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和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1921年任亚里士多德学会主席,1926年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26~1937年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哲学教授。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本主义》(1903)、《应用逻辑》(1929)。
席勒以倡导"人本主义"著称,认为"人本主义"一词比"实用主义"的含义广泛,可以突出人的中心地位,因而主张用它论证或代替实用主义。他声称,没有独立自在的实在,只有相对于人而存在的实在,即人所认识的实在,而人的认识又依赖于人的旨趣和目的。这种旨趣和目的使他选取材料,构成他的推论,从而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在他看来,实在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它归根结蒂要依赖于人的旨趣和目的以及表现意志的实验,并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样的实在不是僵死的、呆滞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它处于人的创造过程中。
席勒还把实在理解为环境,肯定实在会发生变化。他认为这种变化和知识有联系,真实的知识有驾驭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人类生活。他希望知识产生实际的作用。同时,他也提倡应用逻辑,要求逻辑能够阐明人类如何认识以及如何改进认识活动。席勒的这种思想也表现在他对真理的理解上,认为真理应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必须对一定的目的来说是有用的。
席勒以倡导"人本主义"著称,认为"人本主义"一词比"实用主义"的含义广泛,可以突出人的中心地位,因而主张用它论证或代替实用主义。他声称,没有独立自在的实在,只有相对于人而存在的实在,即人所认识的实在,而人的认识又依赖于人的旨趣和目的。这种旨趣和目的使他选取材料,构成他的推论,从而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在他看来,实在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它归根结蒂要依赖于人的旨趣和目的以及表现意志的实验,并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样的实在不是僵死的、呆滞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它处于人的创造过程中。
席勒还把实在理解为环境,肯定实在会发生变化。他认为这种变化和知识有联系,真实的知识有驾驭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人类生活。他希望知识产生实际的作用。同时,他也提倡应用逻辑,要求逻辑能够阐明人类如何认识以及如何改进认识活动。席勒的这种思想也表现在他对真理的理解上,认为真理应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必须对一定的目的来说是有用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