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olybdenum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国内外钼资源
3) foreign resources
国外资源
1.
Development economics about the theory of utilizing foreign resources;
发展经济学关于利用国外资源的理论
4) molybdenum resources
钼资源
1.
The technologies for recycling molybdenum resources and its technological process were presented.
阐述了不同来源钼的回收方法及工艺过程,展望了钼回收的应用前景,指出对钼资源的回收有重要的价值。
2.
On the basis of demand for molybdenum resources of national economy,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utilizating state of China molybdenum resources,changing of molybdenum 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imports and exports of China molybdenum products,developing trend of molybdenum industry in the world, SWOT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a molybdenum sources etc.
通过国民经济对钼资源的需求、中国钼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综合分析、国内外钼市场变化、中国钼产品进出口情况、世界钼工业发展趋势以及中国钼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等几个方面阐明了中国钼资源利用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钼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向及措施。
5) tungsten and molybdenum resources
钨钼资源
1.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uture prospect of tungsten and molybdenum resources in Huangshaping lead and zinc mine through investigation on the mineralization background,mechanism and mode and predicts its amoun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
文章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区内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机制及成矿模式,对黄沙坪铅锌矿深部钨钼资源远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6) molybdenum resource
钼资源
1.
The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recovery of precious and rare metals from molybdenum resource in China.
评述了近年来我国钼资源中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的综合利用与再生回收的研究与开发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展望。
2.
Several prominent problems such as the illogical industry structure,the backwar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the heavy waste of molybdenum resource and the low recovery ratio were listed by analyzing.
综述了国内外钼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指出当前中国钼工业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与装备落后,钼资源浪费严重以及钼产品废弃物回收率低等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发展中国钼工业的几点建议。
3.
Brief description is made of the molybdenum resource overview and molybdenum main applications.
对钼资源概况及其主要用途进行了简略介绍,对有机钼系材料进行了简单归类,并就其发展现状及趋势作了评述。
补充资料:中国水资源
据水利部门最近估算,中国河川径流总量为 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地质部门计算为8700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两者之间有一部分重复量,经计算这部分重复量为7279亿立方米。扣除重复水量后,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见彩图)
地表水资源 中国河川年径流总量为 27115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径流量的5.8%,占亚洲径流总量的18.8%。但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拥有水量尚不及27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4。 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76亿千瓦。
河川径流地区分布特点 中国河川径流虽丰,但地区分布却很不均匀,全国径流总量的96%都集中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仅占4%(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
中国各河径流量的大小相差悬殊,长江为中国最大河流,其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9755亿立方米,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以上,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刚果河,居世界第3位。其次为珠江,为3360亿立方米。雅鲁藏布江第3,为1395.4亿立方米。黄河虽是中国第2大河,但水量却只居第8位。
河川径流时间分布特点 径流的季节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及其变化:①冬季(12月~翌年2月)是中国河川径流最枯季节。除台湾东北部冬季径流可达年径流的25%以外,南方地区河流占年径流的8~10%,华北和西北大部地区占年径流的4~8%,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均不足年径流的 2%。②春季(3~5月)是中国河川径流普遍增多季节,增长最多者为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和新疆塔城等地,春季径流可达年径流的30~40%,为一年中径流最多季节。东北地区春季径流可占年径流的15~25%。华北山地则可占10~15%,而平原仅占6~8%。滇中、滇南地区春季径流只占年径流的6~8%,为一年中径流最少季节。③夏季(6~8月)是中国径流最多的季节,纬度越高,夏季径流越集中,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夏季径流可占年径流的50~60%,或甚高达60~70%。南方除云贵高原及四川盆地等地夏季径流可占年径流的50~60%外,长江以南和南岭以北地区夏季径流一般只占年径流的30~40%。海南岛的夏季径流只占年径流的30%左右。就全国而论,夏季河流普遍进入汛期,同期亦多洪、涝灾害。④秋季(9~11月)是中国河流普遍减水?窘凇? 海南岛地区为中国秋季径流最多者,可占年径流的一半以上。次为滇中、滇北、秦巴、关中地区,占30~40%。此外,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秋季径流亦可占年径流的30%左右。秋季径流最少的是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地区,只占年径流的10%左右,为一年中径流最少季节。西北地区秋季径流亦只占年径流的15~20%。
中国河流各年的径流量也很不同,各河最大年流量和最小年流量的比值差异很大,如长江汉口站实测最大年流量为3.11万立方米/秒(1954年),实测最小年流量为1.44万立方米/秒(1900年),两者的比值仅2.2倍。而淮河蚌埠站实测最大年流量为2280立方米/秒(1921年),实测最小年流量为117立方米/秒(1966年),两者的比值达19.5倍。
中国河流普遍具有丰、枯水段交替循环的现象,但各河的循环期长短不一,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循环期较短者,可以长江为代表,汉口站自1865~1969年的100多年中,大致可分为5个丰枯循环期,一个循环期最长的是26年,最短的为16年,无固定周期。循环期中的丰水段为8~18年,枯水段为9~16年,长短不一。淮河和西江也属此类型。另一种为循环期较长者,可以永定河为代表,官厅站近40多年的年径流变化基本上可视为一个循环期。从1926~1948年为枯水段,1949~1970年为丰水段,丰、枯水段径流量的增减,一般北方河流都较南方河流幅度为大。
中国河流还有连续几年丰水和枯水的现象,一般北方河流持续时间较南方河流为长。丰、枯水段径流量的增减幅度亦较大。
中国大河丰、枯水遭遇呈现非常复杂的情况,一般而言,全国主要大河同时遭遇的机会不多,且往往出现相反情况。如1921年西江、长江、淮河、黄河都是丰水年,而永定河和松花江则为枯水年。相反,1929年、1941年长江、淮河、黄河、永定河是枯水年,而松花江则为丰水年。类似情况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因此,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南旱北涝"或"南丰北枯"的概念。但在稀遇的年份也有几条大河同时出现丰水年或枯水年的,如1954年为长江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丰水年;同年,南至西江、北至松花江普遍都出现了丰水年,仅各河丰水程度不一。
中国河川径流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长需水量最多的夏季,是个有利条件,但也有不利之处,有些地区春季径流少,易受春旱,而夏秋季径流又过多,易遭洪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公元1949年的2155年期间,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较大旱灾1056次,几乎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水灾或一次旱灾。
水利建设 除在历史上早已闻名于世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京杭运河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又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至1990年,已整修、新修堤防、圩垸、海塘22万公里,疏浚了排水河道,开辟了海河、淮河的排洪出路;修建各类水库8.33万多座,塘坝640万处,总库容4660.31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总径流量的1/6;灌溉面积4740多万公顷,其中机电灌溉面积占57.3%;建设了万亩以上灌区5363处;初步治理了1933万多公顷易涝地,改良了盐碱地499.5万多公顷;水力发电装机1900多万千瓦。这些水利工程已基本控制住普通洪水灾害。
地下水资源 中国的地下水资源约为8288亿立方米/年(或8700亿立方米/年),相当于河川径流总量的30%左右。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和苏北、皖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为3000多亿立方米/年;南方各省、市、自治区为5000多亿立方米/年。
中国地下水资源从开发利用来看,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平原和盆地地区。全国14个主要平原和盆地的面积仅为全国的16%,而其地下水资源约1900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3%。这些平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其中最多的有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天山山前平原、三江平原等。北方地区由于平原面积大,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0%以上,但因地表径流不丰富,故地下水占有重要地位。全国现有井灌面积1130多万公顷,地下水年开采量400亿立方米,而具备井灌条件的耕地面积共约3300多万公顷,因而地下水还有很大的开发前景。至于山区,主要是基岩裂隙水,一般埋藏深而水量分贫乏。
地下热水资源 中国还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全国出露地面的温泉就有2600多处。中国地下热水主要分布在:①藏滇地热带,②台湾地热带,③东南沿海地热带,④郯庐断裂地热带,⑤川滇南北向地热带,⑥汾、渭张北地热带。此外,天津、北京、福州等城市已经普遍利用地下热水资源。
中国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北京、沈阳、太原、西安等供水水源主要为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它有着水量稳定、 水质较好、 水温低和可就地开采利用等优点。但随城市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生产发展,部分城市已出现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面发生沉降与塌陷及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地表水资源 中国河川年径流总量为 27115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径流量的5.8%,占亚洲径流总量的18.8%。但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拥有水量尚不及27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4。 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76亿千瓦。
河川径流地区分布特点 中国河川径流虽丰,但地区分布却很不均匀,全国径流总量的96%都集中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仅占4%(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
中国各河径流量的大小相差悬殊,长江为中国最大河流,其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9755亿立方米,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以上,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刚果河,居世界第3位。其次为珠江,为3360亿立方米。雅鲁藏布江第3,为1395.4亿立方米。黄河虽是中国第2大河,但水量却只居第8位。
河川径流时间分布特点 径流的季节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及其变化:①冬季(12月~翌年2月)是中国河川径流最枯季节。除台湾东北部冬季径流可达年径流的25%以外,南方地区河流占年径流的8~10%,华北和西北大部地区占年径流的4~8%,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均不足年径流的 2%。②春季(3~5月)是中国河川径流普遍增多季节,增长最多者为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和新疆塔城等地,春季径流可达年径流的30~40%,为一年中径流最多季节。东北地区春季径流可占年径流的15~25%。华北山地则可占10~15%,而平原仅占6~8%。滇中、滇南地区春季径流只占年径流的6~8%,为一年中径流最少季节。③夏季(6~8月)是中国径流最多的季节,纬度越高,夏季径流越集中,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夏季径流可占年径流的50~60%,或甚高达60~70%。南方除云贵高原及四川盆地等地夏季径流可占年径流的50~60%外,长江以南和南岭以北地区夏季径流一般只占年径流的30~40%。海南岛的夏季径流只占年径流的30%左右。就全国而论,夏季河流普遍进入汛期,同期亦多洪、涝灾害。④秋季(9~11月)是中国河流普遍减水?窘凇? 海南岛地区为中国秋季径流最多者,可占年径流的一半以上。次为滇中、滇北、秦巴、关中地区,占30~40%。此外,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秋季径流亦可占年径流的30%左右。秋季径流最少的是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地区,只占年径流的10%左右,为一年中径流最少季节。西北地区秋季径流亦只占年径流的15~20%。
中国河流各年的径流量也很不同,各河最大年流量和最小年流量的比值差异很大,如长江汉口站实测最大年流量为3.11万立方米/秒(1954年),实测最小年流量为1.44万立方米/秒(1900年),两者的比值仅2.2倍。而淮河蚌埠站实测最大年流量为2280立方米/秒(1921年),实测最小年流量为117立方米/秒(1966年),两者的比值达19.5倍。
中国河流普遍具有丰、枯水段交替循环的现象,但各河的循环期长短不一,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循环期较短者,可以长江为代表,汉口站自1865~1969年的100多年中,大致可分为5个丰枯循环期,一个循环期最长的是26年,最短的为16年,无固定周期。循环期中的丰水段为8~18年,枯水段为9~16年,长短不一。淮河和西江也属此类型。另一种为循环期较长者,可以永定河为代表,官厅站近40多年的年径流变化基本上可视为一个循环期。从1926~1948年为枯水段,1949~1970年为丰水段,丰、枯水段径流量的增减,一般北方河流都较南方河流幅度为大。
中国河流还有连续几年丰水和枯水的现象,一般北方河流持续时间较南方河流为长。丰、枯水段径流量的增减幅度亦较大。
中国大河丰、枯水遭遇呈现非常复杂的情况,一般而言,全国主要大河同时遭遇的机会不多,且往往出现相反情况。如1921年西江、长江、淮河、黄河都是丰水年,而永定河和松花江则为枯水年。相反,1929年、1941年长江、淮河、黄河、永定河是枯水年,而松花江则为丰水年。类似情况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因此,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南旱北涝"或"南丰北枯"的概念。但在稀遇的年份也有几条大河同时出现丰水年或枯水年的,如1954年为长江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丰水年;同年,南至西江、北至松花江普遍都出现了丰水年,仅各河丰水程度不一。
中国河川径流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长需水量最多的夏季,是个有利条件,但也有不利之处,有些地区春季径流少,易受春旱,而夏秋季径流又过多,易遭洪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公元1949年的2155年期间,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较大旱灾1056次,几乎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水灾或一次旱灾。
水利建设 除在历史上早已闻名于世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京杭运河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又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至1990年,已整修、新修堤防、圩垸、海塘22万公里,疏浚了排水河道,开辟了海河、淮河的排洪出路;修建各类水库8.33万多座,塘坝640万处,总库容4660.31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总径流量的1/6;灌溉面积4740多万公顷,其中机电灌溉面积占57.3%;建设了万亩以上灌区5363处;初步治理了1933万多公顷易涝地,改良了盐碱地499.5万多公顷;水力发电装机1900多万千瓦。这些水利工程已基本控制住普通洪水灾害。
地下水资源 中国的地下水资源约为8288亿立方米/年(或8700亿立方米/年),相当于河川径流总量的30%左右。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和苏北、皖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为3000多亿立方米/年;南方各省、市、自治区为5000多亿立方米/年。
中国地下水资源从开发利用来看,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平原和盆地地区。全国14个主要平原和盆地的面积仅为全国的16%,而其地下水资源约1900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3%。这些平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其中最多的有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天山山前平原、三江平原等。北方地区由于平原面积大,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0%以上,但因地表径流不丰富,故地下水占有重要地位。全国现有井灌面积1130多万公顷,地下水年开采量400亿立方米,而具备井灌条件的耕地面积共约3300多万公顷,因而地下水还有很大的开发前景。至于山区,主要是基岩裂隙水,一般埋藏深而水量分贫乏。
地下热水资源 中国还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全国出露地面的温泉就有2600多处。中国地下热水主要分布在:①藏滇地热带,②台湾地热带,③东南沿海地热带,④郯庐断裂地热带,⑤川滇南北向地热带,⑥汾、渭张北地热带。此外,天津、北京、福州等城市已经普遍利用地下热水资源。
中国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北京、沈阳、太原、西安等供水水源主要为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它有着水量稳定、 水质较好、 水温低和可就地开采利用等优点。但随城市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生产发展,部分城市已出现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面发生沉降与塌陷及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