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华支吸虫睾病
1)  China branch sinensis testosterone disease
华支吸虫睾病
2)  Clonorchias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病
1.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Clonorchiasis sinensis in Dalian area;
大连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cognizing for clonorchiasis sinensis among health workers;
医务人员华支睾吸虫病认知状况调查分析
3.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n Clonorchiasis sinensis in an Endemic Area of South Hunan Province
湖南省永州市华支睾吸虫病高度流行区的流行病学调查
3)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病
1.
Clinical Analysis on the 137 Cases of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病137例临床分析
2.
Methods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paws used to test for Clonorchis sinensis in the blood samples.
目的了解福田区华支睾吸虫病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
3.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ection situation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onorchis sinensis in Yongxing County.
目的了解永兴县华支睾吸虫病人群感染现状与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策略。
4)  Clonorchiasis [,kləunɔ:'kaiəsis]
华支睾吸虫病
1.
Survey on Clonorchiasis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of civilian population in Shenzhen;
深圳市公务员华支睾吸虫病预防知识及相关行为调查
2.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lonorchiasis in Anhui province;
安徽省华支睾吸虫病的地域分布
3.
The kinetic observation of sVCAM in the serum of patients with clonorchiasis;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sVCAM-1水平的动态观察
5)  Clonorchiasis sinensis/ Clonorchiasis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6)  clonorchis sinensis/clonorchiasis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病
补充资料:中华分支睾吸虫病
      中华分支睾吸虫寄生于胆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肝吸虫病。主要因食入未熟的淡水鱼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消化功能紊乱、肝区疼痛和肝脏肿大,重者可致肝硬变。还常并发胆道感染、胆囊炎、胆石症及胆管细胞癌等。本病分布在亚洲,多见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国。估计全世界感染人数达1900万。1984年中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研究结果表明,早在2300多年前,此病就存在于中国。现分布于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24个省、市、自治区,人群感染率约为0.1~57.0%。尤其是广东等省居民有食"鱼生"和"鱼生粥"的习惯,更易受染。
  
  病原学 中华分支睾吸虫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后睾吸虫科,分支睾吸虫属。成虫体形狭长、扁薄,前端尖,后端钝,大小为10~25×3~5mm。有口、腹两个吸盘。雌雄同体,两个睾丸前后排列,睾丸大而多、分枝,为本虫的特征。虫卵为人体寄生虫卵中的最小者,黄褐色,形似芝麻,前端较窄,有小盖,内含一个已育好的毛蚴。成虫定居于人或其他终寄主(猫、狗等)的肝胆管里,以组织液和粘液为营养。排出的虫卵随胆汁到达肠腔,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落入水中,被淡水螺(第一中间寄主)吞食后,卵内的毛蚴即在螺体内孵出,形成胞蚴。胞蚴发育、增殖,形成多个雷蚴,雷蚴再发育成多个尾蚴,成熟的尾蚴自螺体逸出后,在水中遇到一定种类的淡水鱼(第二中间寄主),就钻入其体内形成囊蚴。人或动物若食入未熟的带囊蚴的鱼,蚴虫即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经总胆管进入肝胆管,经2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并开始排卵。成虫寿命可达15~25年。在中国能作第一中间寄主的淡水螺种类甚多。能作第二中间寄主的淡水鱼主要属鲤科。感染阶段的囊蚴主要寄生于鱼体的肌肉中,亦可见于鳃、皮、鳞和鳍等部位。在中国福建、辽宁、江西、广东还发现淡水虾也可为本吸虫的第二中间寄生。除人外,很多哺乳动物(如猫、狗)都可有本虫成虫的自然感染,成为自然贮存寄主。在中国,食用淡水鱼常和螺生活在同一水体,若人和动物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域,螺和鱼即有受染的可能,而当地若有吃生或半生鱼虾的习惯,本病就有可能在人群中流行。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者症状不明显。多数病例表现为慢性过程,感染后逐渐出现食欲不振、乏力、上腹部不适、腹泻、腹胀、消化不良、肝区痛和肝脏肿大等。少数急性患者除上述表现外,尚有发冷发热、轻度黄疸等,严重病例可出现重度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低、贫血、肝硬变,并可见全身水肿、腹水、最后死于极度衰竭、继发感染或肝功能衰竭。有时还并发胆道感染、胆囊炎、胆石症和胆管细胞癌。虫体数量多时可阻塞胆道,造成梗阻。若虫体寄生于胰管可引起胰腺的合并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可表现侏儒症。
  
  诊断 根据流行学史和临床表现可怀疑本病。粪便或胆汁中查到虫卵即可确诊。由于粪便中残渣多,虫卵小,有时需要多次复查才能发现。胆汁中虫卵多,检出的阳性率高,但十二指肠流操作复杂,不能普遍应用。此外,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和对流电泳等免疫学诊断方法,均可协助诊断及流行学调查,但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根据。
  
  治疗 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合并症的治疗。目前常用的病因特效治疗药物为吡喹酮,其疗程短(只1~2天),疗效高(近100%),副作用小。六氯对二甲苯疗效亦佳,但疗程长,副作用大。呋喃丙胺也有一定疗效,但对严重感染者效果稍差。丙硫笨咪唑效果比吡喹酮稍差,但可以同时治愈并存的线虫感染。停药半年至1年后虫卵持续阴性者,可以认为已经根治。严重感染合并肝硬变的病例应及早给予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有时尚可挽回生命。合并胆道感染时,应及时控制并发感染。虫体或结石造成胆道梗阻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预防 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不吃未熟的鱼,抓鱼后洗手,切生、熟菜用的刀、砧板要分开。搞好粪便管理,减少鱼、螺等感染机会,切断本虫的生活史和流行环节。有条件时在病区进行普查普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