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广东虫草
1)  Cordyceps guangdongensis
广东虫草
1.
Comparison of Selected Chemical Component Levels in Cordyceps guangdongensis,C. sinensis and C. militaris
广东虫草与冬虫夏草及蛹虫草的成分比较
2.
Extraction and Contents Determination of Polysaccharide in Cordyceps guangdongensis
广东虫草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3.
Study on Deproteinization of Cordyceps guangdongensis Polysaccharide and its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by GPC
广东虫草多糖脱蛋白及凝胶渗透色谱法表征其分子量分布的研究
2)  Pastoral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草业
3)  Haemonchus Cantonesis
广东血线虫
4)  Tylenchus guangdongensis
广东垫刃线虫
1.
The nematodes were studied morphologically and identified as Tylenchus guangdongensis Xie & Feng.
通过田间调查,形态鉴定,首次报道了云南省一种由广东垫刃线虫(Tylenchus guangdongensisXie&Feng,1992)引起的中草药新病害,灯盏花是这种线虫的新记录寄主。
5)  Oligolecithoides guangdongensis sp. nov
广东寡腺吸虫
6)  Guangdong tobacco quality testing laboratory
广东烟草质检实验室
补充资料:广东蚕业(Guangdong sericulture)
 

广东蚕业(Guangdong sericulture)

广东省是中国4大蚕区之一。广东蚕业的起始,迟于黄河、长江流域。汉武帝时,已有“桑、蚕、织、绩”采桑饲蚕的生产活动。

广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桑树发芽早,生长快,落叶迟。珠江三角洲一带,受振兴蚕业的刺激,在1840年和1866年,一再“弃田筑塘”、“废稻种桑”,修筑防洪用的“桑园围”,从而发展成为“桑基鱼塘”耕作型式的蚕茧生产基地,并与太湖平原的浙江、江苏、四川盆地并列为中国4大蚕区。

1949年建国以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的措施,推行科学种桑养蚕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省种桑养蚕县(市),从11个发展到55个,1984年总产茧量2.335万亩左右,比1949年增长3.4倍。桑地面积稳定在24万亩左右,占全国桑地面积的3%左右。1978年已有27个生产单位的51亩,平均亩产桑叶超过5000kg。

广东桑蚕生产批次重迭,连续不断,形成了蚕品种的多样化。50年代初期,全部是2化性的“大造”系统和多化性的“轮月”系统黄茧品种,由私人经营蚕种生产。1954年起,国家有计划地在顺德、南海、中山等县各设一个以原蚕繁殖形式的蚕种场,生产改良种。

1981年全省设有缫丝厂12个,拥有缫丝机61,960绪,其中立缫机48,000绪,自动缫丝机13,960绪,缫丝行业职工11,659人;列入国家生产计划的丝织厂25个,丝织机总数为4,365台,丝织行业职工18,372人,印染丝绸的企业有4家,主机235台,印花台板44条(14,270米),印染丝绸年生产能力为6,800万米,印染行业职工3,200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