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nowledge diffusion path

知识扩散路径
1.
A quite amount of research has introduced that leading firms\' knowledge diffusion path and SMEs\' absorptive capacity are significant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ding firms\' knowledge diffusion on SMEs\' innovation.
根据浙江省3个产业集群内的156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龙头企业知识扩散对本地中小企业的创新带动作用存在一个重要的条件,即知识扩散路径与中小企业吸收能力应当形成匹配。
2) knowledge diffusion

知识扩散
1.
Path optimization for knowledge diffusion based on knowledge related matrix in information systems integration;
基于知识域依赖的系统集成知识扩散路径优化
2.
Multi-agent model of knowledge diffusion in network space;

网络环境下知识扩散的多智能体模型研究
3.
This paper applied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and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diffusion in virtual enterprises.
采用知识链方法对虚拟企业的技术和知识扩散与创新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将虚拟企业中知识扩散方式分为传播扩散型、培养指导型和互动创造型三类模式;同时,认为信任机制是实现虚拟企业中成员企业知识特别是隐形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的前提,是实现技术和知识创新的基础。
3) knowledge path

知识路径
4) the field of knowledge diffusion

知识扩散场
1.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monstration about the field of knowledge diffusion;

知识扩散场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2.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field in physics,the field of knowledge diffusion was set up to explore the gradient and divergence of knowledge diffusion field,and the laws of knowledge diffusion—the principle of supply-demand equilibrium and gradient minimization.
通过引入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建立了知识扩散场,以探讨知识扩散的梯度、散度以及知识扩散的规律———供求平衡原则和梯度最小原则;随后构建了知识扩散场图,并以知识和资本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和有效组合形成的规模效应为例说明知识扩散场在城市中的应用。
5) diffusion path approach

扩散路径法
1.
One is the conventional diffusion path approach,which has explained many important phenomena in traditional Al on-chip metallization.
一种是常用的扩散路径法,该方法能够解释传统的铝片上金属互连的许多重要电迁移现象。
6) Team Knowledge Diffusion

团队知识扩散
1.
Dynamic Model of Team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团队知识扩散与组织学习的匹配及其动态模型探析
2.
Based on social network,the paper analyzes knowledge body degree centrality, betweenness centrality and closeness centrality impacting on team knowledge diffusion.
利用社会网络的研究思路,剖析知识主体的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对团队知识扩散的影响。
补充资料:《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美、苏两国共同提出,于1968 年6月1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同年7月1日开始美、苏、英 3 国同时在华盛顿、莫斯科和伦敦签署并向其他国家开放签字。条约于1970年3月5日生效,到1995年5月,共有178个国家签字参加该条约。中国于1992年3月9日正式加入该条约,并在加入书所附的声明中阐明了中国对不扩散核武器的全面立场。 条约由前言和正文11条组成,主要内容是:各有核武器缔约国担允不将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器械直接或间接让与任何非核国家,亦绝不协助、鼓励诱导任何非核国家制造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器械;非核武器缔约国担允不接受、不制造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核武器,不索取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任何协助;条约保障不妨碍任何国家为和平目的而推进核能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任何国家集团有权缔结无核区协定;要求退出的国家应于 3个月前通知所有缔约国和联合国安理会。条约有效期25年。 该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核武器问题的第一个多边国际条约。它是 60 年代美、苏进行核竞争与合作的产物,条约未触及美、苏的核武器实力,不妨碍它们生产和使用核武器,反而进一步巩固了美、苏核大国的垄断地位。其实质是为避免大国核均势局面被打破。因此,中国当时未在条约上签字,未签字的还有法国 、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但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不主张也不搞核扩散。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已经结束。中国政府认为,尽管条约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但条约的三大目标(防止扩散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已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该条约对防止核武器扩散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1995年5月11日,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以协商一致方式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