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rural areas

农村社会经济效益
1.
The outcomes show that in the 10-year period of 1996—2005,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of Gansu Province has achieved greater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rural areas with less investment and the situation of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e fairly good.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择水土保持投资合计、累计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总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总值共6个指标构建水土保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近10年水土保持的农村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计算。
2) economic history of rural society

农村社会经济史
3)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农村社会经济
1.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ety of relatively comfortable life, developing adult education has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 ,发展成人教育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成人教育在新形势下 ,必须通过建立“三校合一”的农村成人教育新机制、重点培养农村乡土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农村后备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教育、提高农村现实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实现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4) rural economic and society

农村经济社会
1.
Coincided with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 and society of Zhangjiakou enters a special historical phase and meet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development and dangers at the same period.
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张家口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阶段,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与危险同在的特殊历史机遇。
5) benefit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经济社会效益
1.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enefit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benefi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and the con-infection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link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in China.
结合我国水资源的特点,综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6)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

社会经济效益
1.
As infrastructures,water projects can lead to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有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补充资料:农村
农村
village
农村(villa罗)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农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本质差别将消失。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规定的农村统计口径有所不同。例如美国,1950年以前规定,凡是人口在2 500人以下的、没有组织成自治单位的居住地就算农村;1950年以后规定,不论其是否组织成自治单位,凡人口在2 500人以下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1 50。人以下的地区及城市郊区都算作农村。欧洲各国一般以居住地在2 000人以下者为农村。在中国没有直接规定“农村”这一统计指标的口径,仅规定了“市镇总人口”和“乡村总人口”这两个人口统计指标。据《中国统计年鉴》(1987)解释,“市镇总人口”指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乡村总人口”指县(不含镇)内全部人口。其中,“市”是指经国家规定成立“市”建制的城市;“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1984年规定,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均可建镇。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靠采集、渔猎为生,逐水草、居巢穴,无所谓村落。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约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耕种土地、照管作物、饲养畜禽等生产活动,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同时,为防御外族侵扰和野兽的侵害等,要求一个氏族聚居在一起,从而出现了最早的村落原始村落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部落的聚居之地,实行原始公有制,按自然分工进行生产活动,平均分配。至原始社会末期,交换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方便、位置适中的村落中,出现了集市。在奴隶社会的农村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相继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在一些大的村落中,手工业者集中,商业集中,形成永久性市场。这些地方,逐步演变成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政权的巩固,则修筑城堡等,逐渐出现了城市。大商人、大奴隶主、官吏聚居在城市,奴隶、个体小农、少数小奴隶主则居住在农村。奴隶社会的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的关系。在封建社会的农村中,主要居住着农民(雇农、佃农、自耕农)或农奴、中小地主等。土地等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封建地主阶级(或封建农奴主阶级)所有,少部分归农民所有。封建社会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压迫、剥削农民的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