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有效交际
1.
The paper tries to combine western rhetoric theory and PAC theory to explore audience analysis and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us to enlarge the scope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本文试图借鉴西方修辞学理论结合PAC理论,探讨受众分析与跨文化有效交际的问题,以拓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
2)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
1.
China English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英语
2.
Greeting language differen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中英问候语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3.
Tentative Probe in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Policing English;

警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探究
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
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nursing English in the vocational medical college;

高职高专护理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2.
On main points about cultural education and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浅论高职英语的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3.
Discussion on time concep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
4)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
1.
A brief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semantic culture i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浅析语义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
2.
Analyses and suggestions on involving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应用的若干分析和建议
3.
The authentic text and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the ESP learners;

真实文本与ESP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
1.
How to cultivate the learner s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this paper describes such four different aspects of culture as rnaterial culture, high-level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and deep-level culture, demonst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of a nation,summarizing the fundamental qualities indispensable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从文化内涵的分析入手,阐述了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4个层次,剖析了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从而论述了跨文化交际所要具备的因素特征,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准确把握词语层面的文化涵义、语言形式语用意义、交际层面的文化涵义,以及目的语民族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强调外语教学不仅要传授外语语言知识与言语技能,还应把目的语中所涵盖的民族文化因素的介绍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3.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style of people 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模式。
6)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
1.
As an teacher of English,on the topic of how important teaching students the knowledge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article will have some research on it.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越发感觉到了跨文化交际对人们交流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
2.
In recent years, some scholars in China have shown their concern about the correct attitudes towards others culture and one s own culture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对一份针对英语本族语者展开的语用调查问卷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态度问题作了展示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 ,指出 :在跨文化交际中 ,外语工作者不但要尊重别人的文化 ,也要重视自己的文化 ;要懂得适时地让外籍人士了解我国的文化和语言 ,以消除他们因语言及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不快 ,从而促进我国的对外交流事
3.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the complement to the verbal language, body languag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在跨文化交际中 ,体态语作为有声语言的补充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补充资料:跨文化心理学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研究社会实践和环境对行为和经验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分支。跨文化心理学有两个基本来源:文化人类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前者指出了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心理特征的巨大差异,后者通过对文化和环境的分析提供对这些差异的解释。
对行为的比较文化研究最先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内进行,其中重要的研究有M.米德在萨摩亚群岛进行的关于青少年男女青春期心理特征的研究(1928)和在新几内亚进行的关于3个原始部落的两性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以及R.本尼迪克特关于文化范型的研究(1935)等。根据大量的研究,米德等人提出了文化相对论,认为不同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塑造出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的不同行为特征。文化相对论对比较文化研究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30~40年代间,一些心理学家如O.克莱因伯格、A.卡丁纳、C.克拉克洪和G.墨菲等人的研究也为人类行为的比较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早期的研究逐渐开拓了跨文化心理学这一新领域。60年代以来跨文化心理学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研究涉及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大部分内容,并在某种程度上把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理论框架加以扩展。它也发展了一些比较独特的研究技术,主要有人种学现场技术、比较文化的调查和访问、投射技术、比较文化的实验、全文化研究方法、文化关系区域档案的描述和使用,等等。这些技术一方面考虑到现场实施的可能性,也考虑到了文化公平的因素。一些较重要的研究有:关于智力测验的比较文化研究(A.阿纳斯塔西,1961;克莱因伯格,1963);成就动机的比较文化研究(D.C.麦克莱兰);认知发展的比较文化研究(J.布鲁纳等,1966);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比较文化研究(B.怀廷等,1975)等。这些研究指出了各种变量在不同文化中的相同或相异,也提出了对这种相同或相异的原因的解释。1980~1981年出版了H.C.崔安迪斯和W.W.蓝伯特主编的《跨文化心理学手册》(6卷),系统地阐述了跨文化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内容和成果,其中第5卷为社会心理学,该卷正式提出了跨文化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各民族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语言等都有各自特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已作了一些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例如:藏族与汉族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过程中思维发展特点的比较(1980);云南省汉族、白族、傣族学生学习能力调查(1983);海南岛黎族、汉族儿童视知觉-运动协调发展及其认知关系的跨文化研究(1984);少数民族心理卫生考察(1981);云南省少数民族青少年品德形成的研究(1982,1984)等等。
对行为的比较文化研究最先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内进行,其中重要的研究有M.米德在萨摩亚群岛进行的关于青少年男女青春期心理特征的研究(1928)和在新几内亚进行的关于3个原始部落的两性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以及R.本尼迪克特关于文化范型的研究(1935)等。根据大量的研究,米德等人提出了文化相对论,认为不同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塑造出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的不同行为特征。文化相对论对比较文化研究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30~40年代间,一些心理学家如O.克莱因伯格、A.卡丁纳、C.克拉克洪和G.墨菲等人的研究也为人类行为的比较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早期的研究逐渐开拓了跨文化心理学这一新领域。60年代以来跨文化心理学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研究涉及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大部分内容,并在某种程度上把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理论框架加以扩展。它也发展了一些比较独特的研究技术,主要有人种学现场技术、比较文化的调查和访问、投射技术、比较文化的实验、全文化研究方法、文化关系区域档案的描述和使用,等等。这些技术一方面考虑到现场实施的可能性,也考虑到了文化公平的因素。一些较重要的研究有:关于智力测验的比较文化研究(A.阿纳斯塔西,1961;克莱因伯格,1963);成就动机的比较文化研究(D.C.麦克莱兰);认知发展的比较文化研究(J.布鲁纳等,1966);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比较文化研究(B.怀廷等,1975)等。这些研究指出了各种变量在不同文化中的相同或相异,也提出了对这种相同或相异的原因的解释。1980~1981年出版了H.C.崔安迪斯和W.W.蓝伯特主编的《跨文化心理学手册》(6卷),系统地阐述了跨文化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内容和成果,其中第5卷为社会心理学,该卷正式提出了跨文化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各民族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语言等都有各自特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已作了一些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例如:藏族与汉族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过程中思维发展特点的比较(1980);云南省汉族、白族、傣族学生学习能力调查(1983);海南岛黎族、汉族儿童视知觉-运动协调发展及其认知关系的跨文化研究(1984);少数民族心理卫生考察(1981);云南省少数民族青少年品德形成的研究(1982,1984)等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