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rmeses pagodas
缅甸佛塔
1.
On the foundation of briefly describing the social ecclesiastical background of Lanna,this essay mainly studies the pyramidal,bell-shaped and prasat-shaped Chedis,summarizes their features,and depicts the associations and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Lanna Chedis and other imported architectures like the Mon Chedis,Burmeses pagodas and Caitya-grha,Khmer Prasat,and Ceylon Dagoba.
该文在简单概述兰那社会宗教背景的基础上,主要对兰那的角锥形斋滴、覆钟形斋滴和塔殿式斋滴进行探析,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指出兰那斋滴与孟人斋滴、缅甸佛塔和支提堂、高棉塔殿、锡兰佛塔等外来建筑艺术间的联系与区别。
2) Young Men's Buddhist Association, Burma
缅甸佛教青年会
3) Buddhism, Sangha and Kingship in Myanmar
缅甸佛教与王权
4) Myanmar
[英]['mjænmɑ:] [美]['mjænmɑr]
缅甸
1.
Division of petroleum system by using biomarker analysis in Salin Basin,Myanmar;
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划分缅甸Salin盆地含油气系统(英文)
2.
Textur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Myanmar Jadeitite: Implications for Formation of Jadeitic Fei-ts'ui;
缅甸硬玉岩的结构与显微构造:硬玉质翡翠的成因意义
3.
The Reasons and Measures of Local Instability of Wells for One Myanmar Ship Yard Pumping Test;
缅甸某船坞抽水试验井局部失稳原因及预防对策
5) Burma
[英]['bə:mə] [美]['bɝmə]
缅甸
1.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to tap potential of oilfield in Prome Bay basin, Burma;
地震解释技术在缅甸Prome海湾盆地油田挖潜中的应用
2.
Burma gemstone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Yunnan mining industry;
缅甸宝玉石资源的勘查开发与云南地矿业
3.
Gem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itation Prospects of Silicified Wood from Burma;
缅甸硅化木的宝石学特征及其开发前景
6) burmese python
缅甸蟒蛇
补充资料:缅甸佛教青年会
缅甸最早成立的带有初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团体。20世纪初,由于缅甸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压制,殖民统治给广大缅甸人民带来苦难,促使缅甸民族进一步觉醒。佛教青年会于1906年在仰光成立。其宗旨是:热爱祖国,重视文化,发扬宗教,支持教育。最初,会员只有20多人,领导人有吴貌基、吴梅翁、吴钦、吴巴英、吴巴佩等。1909年,会员发展到 236人,1911年有15个地区分会组织。由于缅甸的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十分软弱,加上佛教在人民生活中有很大影响,这个组织初期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改革要求,未能参加群众性政治斗争。它主张复兴佛教,培养人民的爱国感情,同不良的民族习惯作斗争。它开办图书馆,要求缅甸人民在受教育方面享有同英国人一样的平等权利。1911年,创办缅文日报《太阳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激进派的增强,这个组织发生了变化。1916年,将开会时所唱的英王赞歌《主佑我王》改为《佛佑我王》。1917年以后,开始提出政治要求和参加群众性的政治斗争。它宣布不承认立法会议3位缅籍议员的代表资格,因为他们未经人民的选举。它反对英国人把持缅甸学校,反对铁路上设置供欧洲人专用的车厢,要求禁止欧洲人穿鞋进入佛教寺庙。它提倡国货,要求发展本国手工业生产。要求禁止高利贷活动,防止土地落入外国人手中。它还要求把缅甸从印度分离出来。这些要求引起殖民当局的恐慌。同年,殖民当局下令,所有在政府机关供职的人员要退出佛教青年会。
1919年,佛教青年会抗议殖民当局在学校中取消缅语课程,抗议堵塞仰光大金塔西门,设置英军坟场。它反对殖民当局在缅甸进行的欺骗性改革,派代表团赴伦敦,要求在缅甸实施印度其他省分实行的改革。1920年9月在卑谬举行的年会上,改名为缅甸人民团体总会,更大规模地参加群众性的政治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激进派的增强,这个组织发生了变化。1916年,将开会时所唱的英王赞歌《主佑我王》改为《佛佑我王》。1917年以后,开始提出政治要求和参加群众性的政治斗争。它宣布不承认立法会议3位缅籍议员的代表资格,因为他们未经人民的选举。它反对英国人把持缅甸学校,反对铁路上设置供欧洲人专用的车厢,要求禁止欧洲人穿鞋进入佛教寺庙。它提倡国货,要求发展本国手工业生产。要求禁止高利贷活动,防止土地落入外国人手中。它还要求把缅甸从印度分离出来。这些要求引起殖民当局的恐慌。同年,殖民当局下令,所有在政府机关供职的人员要退出佛教青年会。
1919年,佛教青年会抗议殖民当局在学校中取消缅语课程,抗议堵塞仰光大金塔西门,设置英军坟场。它反对殖民当局在缅甸进行的欺骗性改革,派代表团赴伦敦,要求在缅甸实施印度其他省分实行的改革。1920年9月在卑谬举行的年会上,改名为缅甸人民团体总会,更大规模地参加群众性的政治斗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