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Art's Salvation
					 
	
					
				
				 
	
					
				艺术拯救
				1.
					Individual Freedom and Art's Salvation:On Modern Arts by Marcuse
					 
					
						
						 
					
						个体自由与艺术拯救——马尔库塞论现代艺术
					
					3)  save the nation by academic endeavors
					 
	
					
				
				 
	
					
				学术救国
				1.
					Before liberation, he wanted to reconstruct Chinese culture by means of self-reliance in Hegel抯 philosophy, in order to save the nation by academic endeavors.
						
						解放前,他希望借助于黑格尔哲学自求超拔的精神来改造中国文化,以实现“学术救国”的目的。
					
					4)  Chinese art
					 
	
					
				
				 
	
					
				中国艺术
				1.
					Aesthetics of Metrical Poetry 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Art;
					 
					
						
						 
					
						律诗的美学与中国艺术的本质
					2.
					Both Chinese art and TCM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Taoist in ancient times.
						
						中国艺术思想、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均源于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
					
					6)  state-governing art
					 
	
					
				
				 
	
					
				治国艺术
	补充资料:教育救国论
		      中国近代主张以教育拯救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潮。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批知识分子和开明人士曾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是没有文化,缺少教育,科学落后,主张从教育入手,以教育来改造人,拯救国家。戊戌变法时期,严复认为首先必须兴办教育,开通民智,然后才能实行君主立宪,救我中华。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教育通论》,《江苏》第3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科学救国"的主张既强调发展科学技术,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
  
黄炎培于1917年起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倡职业教育(见职业教育论),认为职业教育是"救国要图"。还认为中国最困难、最重要的问题是生计,解决生计问题唯有教育。他主张以职业教育来解决生计问题,最后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创办刊物,设立学校,进行试验,在全国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陶行知于1920年建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企图通过教育的力量去"沟通"阶级关系,改良社会。他决心筹募100万元基金,召集100万位同志,创办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认为建立 100万所乡村学校就可以挽救国家的厄运,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给后代。他还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身体力行,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的原则,希望通过教育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教育救国论者重视教育,重视提高民族文化和人的素质,并为此而奋斗,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们没有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没有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而把中国落后的一切原因都归咎为教育不良,企图通过发展教育的办法来拯救苦难的中国,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救国方案。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批知识分子和开明人士曾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是没有文化,缺少教育,科学落后,主张从教育入手,以教育来改造人,拯救国家。戊戌变法时期,严复认为首先必须兴办教育,开通民智,然后才能实行君主立宪,救我中华。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教育通论》,《江苏》第3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科学救国"的主张既强调发展科学技术,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
黄炎培于1917年起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倡职业教育(见职业教育论),认为职业教育是"救国要图"。还认为中国最困难、最重要的问题是生计,解决生计问题唯有教育。他主张以职业教育来解决生计问题,最后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创办刊物,设立学校,进行试验,在全国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陶行知于1920年建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企图通过教育的力量去"沟通"阶级关系,改良社会。他决心筹募100万元基金,召集100万位同志,创办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认为建立 100万所乡村学校就可以挽救国家的厄运,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给后代。他还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身体力行,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的原则,希望通过教育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教育救国论者重视教育,重视提高民族文化和人的素质,并为此而奋斗,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们没有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没有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而把中国落后的一切原因都归咎为教育不良,企图通过发展教育的办法来拯救苦难的中国,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救国方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