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文物》释文
1)  Explanation of"Cultural Relics"
《文物》释文
2)  interpretation [英][ɪn,tɜ:prɪ'teɪʃn]  [美][ɪn'tɝprɪ'teʃən]
释文
1.
″Writing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official script″ actually constitutes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s of ancient characters.
考察印工具书中诸多"同文异释"现象,实际上多半是以"隶定"作为"释文",且又隶定欠慎、造字不准所致。
2.
The paper also offers som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s and characters, the nature of the document, the referent and implication of "Mt.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出土的一份重要的秦国文书———秦玉牍进行了探讨 ,并就四位学者在相关研究文章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检讨 ,包括玉牍文书的书写风格、玉牍文字释文与考释之举例、病主、文书的性质、华大山明神的准确含义以及诸文释文与考释之异同。
3.
The main part of this thesis are one hundred of firty five revises , these revises ar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oracle bones from the site of southland at XiaoTun.
本文主体部分是对《屯南·释文》所作的144则校订,通过校订我们发现《屯南·释文》主要有以下几类错误:(1)缺释,特别是对一些可据同文例释出的残辞的缺释,如《屯南》2035;(2)错读行款,如《屯南》2657;(3)不熟悉不同类组卜辞的字体特点而误,如《屯南》161;(4)采用各家考释成果不妥而致误,如《屯南》8;(5)句读错误,因不理解卜辞而致误,如《屯南》169;(6)摹录字形不确,如《屯南》3957。
3)  transcription [英][træn'skrɪpʃn]  [美][træn'skrɪpʃən]
释文
1.
Examples of Correction for the transcription in 《Zouyanshu》 of Bamboo Slips from Zhangjiashan Han Tomb;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补正举隅
2.
This paper gives four questions on the pauses of transcription in Epitaph Unearthed of New China.
列举了四例《新中国出土墓志》释文中的句读和理解的疏误,希望可以为本书的订补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希望能为古代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4)  annotations
释文
1.
100 collations for annotations of "A complement to the great collection of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校读百例
2.
Yet there some errors in Volume 3 and Volume 4 of the book,for example the pictures,stages,comments and especially the annotations.
其中收录在第三、四册中的一部分周祭卜辞,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在相重、分期、按语以及释文等方面,尤其是释文方面存在的问题多而且琐碎。
3.
This dissertation is a collation for <<Annotations of (A complement to the great collection of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abbreviated as <<Annotations>> in the following writing), written by Mr.
本文是对彭邦炯、谢济、马季凡等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以下简称《释文》,语文出版社,1999年出版)所做的校勘。
5)  ancient character
释文注释
6)  writing in classical style
文言文注释
补充资料:《文物》
      中国文物考古界、历史学界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1950年1月31日创刊,出版地点为北京。初名《文物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资料室编。原为内部刊物,1951年改为公开发行的不定期刊物,由《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编。1953年,改为月刊。从1959年第1期(总101期)起,改名为《文物》,由《文物》编辑委员会编。1966年5月停刊。1972年1月复刊。到1989年第12期,总共出版 403期。
  
  《文物参考资料》初办时,作为内部通讯性刊物,主要刊载文物工作的重要政策法令,介绍各地调查和发现文物的动态以及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情况等。公开发行后,着重宣传保护文物的政策方针,较系统地介绍文物考古工作基本知识,并加大了考古发掘简报和文物调查勘察报告的比重。
  
  改名《文物》后,以发表文物考古方面的新资料和研究文章为主要内容。涉及领域较前广泛,包括传世的青铜器、玉器、漆器、金银器、陶瓷、法书、绘画、碑志、玺印、版本、服饰、古建筑、园林、石窟寺、钱币、文房四宝和革命文物等。此外,还开辟了文物常识、文物知识讲座、古迹巡礼和博物馆藏品等旨在普及文物知识的专栏。
  
  1972年复刊后,又采用简报形式,及时报导文物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研究资料。对一些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较高的出土文物或传世文物,则组织研究和探讨,相应发表学术研究文章,如通过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研究古佚书、天文史、古地图、导引术等。此外,为配合文物考古界的学术活动,还编发有关夏文化、楚文化、悬棺葬、原始瓷等的资料和研究文章。1976年起,由于刊物专业的分工,不再刊载介绍近现代革命文物的文章。
  
  《文物》对外发行量较大,受到国际文物考古界的欢迎。在日本、东南亚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各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都拥有较多的读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