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查尔斯·M·瑞格鲁斯
1)  Charles M. Reigeluth
查尔斯·M·瑞格鲁斯
1.
Continue with the Past and Open up the Future——Discussion on Academic Ideas of Charles M. Reigeluth
查尔斯·M·瑞格鲁斯是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
2)  R. Griess
格瑞斯
3)  Marcel Proust (1871~1922)
普鲁斯特,M.
4)  Ile Rousse
伊尔鲁斯
5)  Gros Schultze method
格罗斯-斯查尔茨法
6)  Andrzej Strug (1871~1937)
斯特鲁格,A.
补充资料:普鲁斯特,M.
      法国作家。 1871年7月10日生于巴黎一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富有的犹太经纪人的女儿。普鲁斯特自幼患哮喘病,终生为病魔所苦。1922年11月18日死于巴黎。
  
  1882至1889年,普鲁斯特在巴黎贡多塞中学求学。这是一所大资产阶级子弟聚集的学校,他交游较广,并开始进入社交界,与作家法朗士和其他一些文学界名流相识,因而进入圣日耳曼区古老贵族世家的沙龙。
  
  这时期普鲁斯特开始写作,向杂志投稿。1896年,将各处发表的纪事、随笔、故事等汇编成第一部作品《悠游卒岁录》出版。1896至1899年,写作自传体小说《若望·桑德伊》,未完成,直到1952年由后人根据手稿整理发表。
  
  少年和青年时代,普鲁斯特热衷于出入交际场所。但他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磨练分析批判能力。他后来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这个时期的经历。1900至1906年左右,他翻译、介绍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的作品。罗斯金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他相信直觉胜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1903至1905年,普鲁斯特的父母先后去世。从1906年起,他的哮喘病不时发作,只能闭门写作。1908至1909年间,写过一篇阐述美学观点的论文《驳圣伯夫》,生前未发表,直到1954年才发表手稿的片断。论文主要批驳圣伯夫的文艺批评方法,认为文艺作品和作者个人不宜联系过于密切。
  
  在写作《若望·桑德伊》和《驳圣伯夫》的同时,普鲁斯特开始构思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从1906年开始写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轮廓已定,分 7大部分,共15册。1913年,小说第 1部《斯万之家》完成后,作者自费印行,反应冷淡。1919年,小说第 2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1920至1921年发表小说第3部《盖尔芒特之家》第 1、2卷;1921至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梅和戈莫勒》第1、2卷。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逝世前将作品全部完成。作品的后半部第 5部《女囚》(1923)、第 6部《逃亡者或失踪的阿尔贝蒂娜》(1925)和第 7部《过去韶光的重现》(1927),是在作者死后发表的。
  
  《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主线是一个人对自己青春的无限怀恋与追念。普鲁斯特是一个家境富裕、体弱多病然而有才华的年轻人,酷爱书籍和绘画,经常出入巴黎社交场合。他在一次疗养过程中爱上了一个叫作阿尔贝蒂娜的姑娘,初时遭到拒绝,后来姑娘态度有所改变,他更狂热地爱恋着她,想与她结婚,将她关在家里,但她不告而别。他到处找寻,最后得知她已突然死去。在深感绝望的时候,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一生经历的悲欢苦乐。这部小说有几个不同的主题相互交织。它描绘了20世纪初期(历史家所谓"黄金时代")巴黎上层社会广阔的画面和众多的人物。书中人物可分为 3类:一是贵族,如盖尔芒特公爵夫妇、康布尔梅尔侯爵一家、诺尔普瓦。贵族阶级日趋没落,但普鲁斯特没有谴责贵族,他冷静地观察着这个阶级缓慢的解体。其次是富有的大资产阶级,其中又以犹太人居多。如浪荡公子斯万、布洛克父子及维尔迪兰夫妇等。斯万的形象中有作者的影子。第3类是劳动人民,作者所接触到的主要是仆人,他观察到"贴身佣人比公爵们更有教养"。普鲁斯特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善于描绘不正常的恋爱心理。
  
  《追忆逝水年华》与一般小说的布局不同,在回忆中向纵深开掘。为了开拓这个被遗忘了的世界,作家采用的方法可分解为三个步骤:一是感性的回忆。普鲁斯特认为,只有感性的回忆才能赋予人们认为已经消逝了的东西以某种生命力。这个阶段可称之为"感悟"。更重要的是要用理性对这种回忆进行考验和提炼。二是"分析",对于这样得到的印象还要反复思考,并用文字记载下来,这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三为"表达",通过感性的回忆使往昔复活,又用艺术和诗意加以改造,使逝去的世界又回到眼前。 
  
  这部小说的故事没有连贯性,中间经常插入各种感想、议论、倒叙甚至离题的叙述,结构有如一株枝桠交错的大树。它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没有进展、高潮和结局。普鲁斯特十分厌恶为作品的需要而虚构情节,他唯一感兴趣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生活的真实。
  
  
  
  
  
  
  普鲁斯特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大师。他的句子有如九曲十八弯的江河,蜿蜒伸展。但有时也极其简洁灵活,锋利,辛辣。语言生动,准确,丰富,流畅自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普鲁斯特的这部作品改变了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他与亨利·詹姆斯和詹姆斯·乔伊斯开辟了当代小说的新篇章,在他们的小说中,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成了真正的主人公。
  
  

参考书目
   Léon Pierre Quint, Marcel Proust,sa Vie, son Oeuvre, Paris,1925.
   André Maurois, A 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 Paris,1949.
   M.Bardèche, Marcel proust,Romancier,Paris,197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