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五经典参数
1)  five classic parameters
五经典参数
1.
In the field of classifying the radar emitter signals,as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in modern Electronic warfare is becoming worse,signals parameters overlapping are serious,the performances of the five classic parameters classifying signals descend rapidly.
在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领域,随着现代电子战电磁环境的恶化,信号参数空间的严重交叠,五经典参数分选方法性能急剧下降。
2)  classical parameter estimation model
经典参数估计模型
1.
Correction of classical parameter estimation model for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Cobb-Douglas生产函数经典参数估计模型的修正
3)  semiclassical impact parameter model
半经典碰撞参数模型
4)  Parameter Dictionary
参数字典
5)  Canonical parameter
典则参数
1.
And it also gives the formula of linear hypothesis and the test of canonical parameters, as well as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the linear hypothesis and the test of canonical parameters.
简述回归系数的主成分估计,普通线性回归,附加限制条件的线性回归和回归参数显著性的线性假设检验原理;给出典则参数线性假设检验的公式,并通过实例说明典则参数线性假设检验的过程。
6)  Canonical parameters
典范参数
补充资料:五经
      儒家经学的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五经的名称始于汉武帝时。"五经"基本上是经过孔丘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的。相传孔丘为了教育学生,对古代保存下来的文献记载,进行了选择修订的工作;到晚年,他又把鲁国国史《春秋》作了删订,并把当时用以占卜的《周易》加以整理和阐述。 这样, 他就编定了《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种教材。以后流传下来的只有《诗》、《书》、《易》、《礼》、《春秋》五种,所以称为"五经"。①《诗》亦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 305篇,大抵为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分为"风"、"雅"、"颂" 3类。《风》有15国风,《雅》有《小雅》、《大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②《书》亦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西汉初存28篇,即今文《尚书》。后来又出现了古文《尚书》。东汉末古文《尚书》失传,东晋时又出现了一批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尚书》就是这样一部今、古文《尚书》的合编本。清代学者已经作出结论,东晋时出现的古文《尚书》是伪撰的,所以也称为伪古文《尚书》。③《易》亦称《易经》、《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说明卦和爻的为卦辞、爻辞;《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10篇。④《礼》亦称《仪礼》,后来加上《周礼》和《礼记》,称为"三礼"。《礼记》分《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以《小戴礼记》为主,系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⑤《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左氏传》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见彩图)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五经"立于学宫,取得了统治思想的最高地位。此后,直至清末,这五种书均为学校教材。两千多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对它们的研究,形成许多流派,写了很多注释和发挥其意义的书。
  
  西汉时代的人把孔丘所编定的书叫做"经",认为它是万古不变的真理,而把战国以后相传的解释叫做"传"。东汉时代的人给经、传文句作注解,叫做"注"或"笺"。唐代又有人为注作解释,叫做"疏",作疏不能违反注文的意义,所以疏都遵守汉人的说法。到了宋代,学者研究经学的风气有很大改变,他们抛开了汉儒注疏的传统,不在名物训诂上多用功夫,而是根据他们的理学观点来解释经文。
  
  "五经"的文本,经过秦代焚书散失无存,汉初有人凭记忆重新编撰。汉成帝时,刘向校定"五经",搜集各种文本互相比勘,决定正误。汉灵帝熹平年间,蔡邕等订正"五经",刻石立于太学,称为 "熹平石经",作为政府的官书,使天下经文都以此为标准。唐太宗时考定"五经",颁行天下;高宗永徽中,颁行孔颖达等人编的《五经正义》,令学者传习,明经科据此考试。宋以后,以朱熹学派的解释作为学校的学习标准。明永乐年间,编印《四书五经大全》,作为学校的主要教材。 到了清代,有些人对汉、唐人的注疏感到兴趣,重新钻研汉人的经学。但这只是私人学者的工作,在国家法令方面,仍以朱熹学派的解释为标准。
  
  宋儒认为"四书"是学习"五经"的阶梯,掌握了"四书"的要领,才可以进一步学习"五经"。因此,元、明、清的士人常常先读"四书"。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四书"必读,"五经"可以专习其中任何一种。
  
  "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主要教材,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