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ua Luogeng Middle School

华罗庚中学
1.
The Planning and Single Design of Hua Luogeng Middle School in Huizhou City;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的规划及单体设计
2.
Planning and Building Design of Hua Luogeng Middle School in Huizhou City;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规划及单体设计
2) Hua domain

华罗庚域
1.
Convexity of Hua domain of the first type and Kobayashi metric

第一类华罗庚域的凸性与Kobayashi度量
2.
The Hua domain makes the Cartan domain and the egg domain into a unit, and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field for several complex variables.
华罗庚域的创建,统一了多复变中的对称典型域和蛋型域的研究,给多复变函数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3.
In this paper the Bergman kernels on Hua domain of the third type (HEm) are given in explicit formulas.
本文主要是计算第三类华罗庚域的Bergman核函数的显式表达式。
3) HUA Luo-geng

华罗庚
1.
Research on Prof. HUA Luo-geng s Study Experience of Mathematic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在系统论视角下认识华罗庚的数学学习体验
4) Hua Luogeng

华罗庚
1.
A Preliminary Probe to Important Meaning of one of Hua Luogeng’s Expressible Formula;

论华罗庚一个表达式的重大意义
5) Hua Loo-Keng

华罗庚
1.
Analysis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Hua Loo-Keng Popularizing Overall Planning Methods and Optimum Seeking Methods;
华罗庚推广“双法”活动的社会背景分析
2.
The four letters first published in this article, from Hua Loo-keng (1910-1985) to I.

该文中首次发表的华罗庚(1910—1985年)致维诺格拉多夫(I。
3.
Yang Wuzhi,the dean of the department,and many teachers\' backbones such as Hua Loo-keng,Chern Shiing-shen did not taught in the department after the university returned to Peking in 1946.
抗战之后,在清华大学学生大增的情况下,该系由于系主任杨武之与华罗庚、陈省身等一批骨干教师的缺席,陷入了无人主持系务和师资极度匮乏的双重困境。
6) Luogeng Hua(1910-1985)

华罗庚(1910-1985)
补充资料:华罗庚(1910~1985)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1925年在金坛中学毕业后,曾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1932年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理员,研究数论。1934年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研究员。1936~193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堆垒素数论。1938~1946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1945年曾到苏联讲学。1946~1950年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伊利诺伊大学数学教授。1950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58)、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1979)、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1)等职。他还是美国科学院外国院士(1982),中国数学会理事长,英国伯明翰大学客座教授(1979),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1982)。1979年法国南锡第一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8年后他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以消除生产和流通中的浪费和不合理现象。他深入工厂农村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成果为中国推广系统工程应用作出了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