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arget-language context

译语语境
2) translation context

翻译语境
1.
Translation/translating is done within certain contexts,which are termed as the translation context.
翻译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作的,这种语境我们称之为翻译语境,它是由译者搬到翻译桌上的双语相关语境因素的总和,翻译语境制约着翻译的各个的具体运作。
2.
The present paper has described the possible constituents of micro-level translation context,factors that draw the translator’s attention in his/her adaptation to that context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among contextual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ory of adaptation and that of selective attention.
本文从顺应论和选择性注意理论的视角描述了微观翻译语境的构成要素,语境因素对译者选择的影响以及微观翻译语境中的互动制约机制,进而指出,译者随着微观翻译语境的动态变化而进行动态地顺应。
3.
Translation Context,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the sum of all relevant context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
"翻译语境"是翻译研究实践中一个重要概念,指双语相关语境因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原语和译语的语言符号内因素,还包含两种语言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
4) target cultural context

译语文化语境
1.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emphasizes the impact and constraint of target cultural context o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制约翻译活动的译语文化语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译语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民族心理、文化交流程度等。
5) Translation: text and context

语境与语篇翻译
6) Context,sementic radiation and translation

语境、语义与翻译
补充资料:华夷译语
中国明清两代会同馆和四夷馆( 清初改为四译馆)编纂的多种语言与汉语对译的辞书的总称。语种主要有蒙古、女直(女真)、高昌(畏兀儿)、达达(鞑靼)、西番(藏)、河西(唐古特)、倮(彝)、僮(壮)、八百、百夷(傣)、南掌(老挝)、占城、真腊(柬埔寨)、安南(越南)、日本、琉球、朝鲜、暹罗、缅甸、苏禄(菲律宾)、爪哇、苏门答腊、满喇加、回回(波斯)、西天(梵),以及英、法、德、意、拉丁、葡萄牙等。译语一般是词汇(杂字)对译,少数附有公文(来文)的对译。杂字分门排列,从11~20门,收词多在500~2000之间,每个词下列有汉字记音、汉义、原字(民族文字)三项(或前两项)。
国外学者一般依时代先后对译语加以分类。1930年日本石田幹之助分为3种:甲种为明代火原诘用汉字记写蒙古语的《华夷译语》(见图);乙种为四夷馆本,收杂字和来文,有原字;丙种为会同馆本,仅收汉字注音的杂字,没有来文和原字;1948年法国伯希和增补丁种,即故宫所藏的42种本,仅收杂字,大都有原字。
从语文学观点看,中国学者认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有原字的,包括乙种及丁种的绝大部分;第二类无原字的,包括甲、丙两种及丁种的琉球馆译语。有原字的通常比无原字的学术价值大一些。因为用原字注音较确切,从所附来文中也可看出语法的梗概。第二类中有的由于成书较早,保存了一部分古语的面貌,如朝鲜馆、琉球馆的译语,价值较高。这些译语多数保留了较早的拼写形式和语音面貌,因此对拟定古音有一定价值。当然,第一类也有不同情况。以暹罗馆的两种译语为例:一为明抄本,一为故宫本(《暹罗番书》),依理明抄本应优于故宫本,但明抄本完全依据当时口语,而且(l)和(r)不分,明显系汉族译字生所记,而故宫本则系该国有素养的人所作,保存了许多古读痕迹,远胜于明抄本。(见彩图)
国外学者一般依时代先后对译语加以分类。1930年日本石田幹之助分为3种:甲种为明代火原诘用汉字记写蒙古语的《华夷译语》(见图);乙种为四夷馆本,收杂字和来文,有原字;丙种为会同馆本,仅收汉字注音的杂字,没有来文和原字;1948年法国伯希和增补丁种,即故宫所藏的42种本,仅收杂字,大都有原字。
从语文学观点看,中国学者认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有原字的,包括乙种及丁种的绝大部分;第二类无原字的,包括甲、丙两种及丁种的琉球馆译语。有原字的通常比无原字的学术价值大一些。因为用原字注音较确切,从所附来文中也可看出语法的梗概。第二类中有的由于成书较早,保存了一部分古语的面貌,如朝鲜馆、琉球馆的译语,价值较高。这些译语多数保留了较早的拼写形式和语音面貌,因此对拟定古音有一定价值。当然,第一类也有不同情况。以暹罗馆的两种译语为例:一为明抄本,一为故宫本(《暹罗番书》),依理明抄本应优于故宫本,但明抄本完全依据当时口语,而且(l)和(r)不分,明显系汉族译字生所记,而故宫本则系该国有素养的人所作,保存了许多古读痕迹,远胜于明抄本。(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