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辞格翻译
1)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辞格翻译
2)  style translation
风格翻译
1.
This paper approaches styl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风格翻译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家讨论的重点和追求的目标。
2.
Thus the viewpoint of“language is the basis of style translation”is agreed upon by both groups which hold the point of translatability or untranslatability.
由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无论是可译派还是不可译派都承认风格翻译的基础在于语言。
3.
Study of style translation, particularly of the translation of style in fiction, remains remarkably traditional, as Shen Dan states that it is characterized by general and impressionistic comments on style or by an intuitive analysis with a notable lack of sensitivity to subtle stylistic devices.
风格翻译问题是文学翻译学里较难的问题,也是文学翻译艺术生成的关键问题。
3)  translation style
翻译风格
1.
In translation styles,every one of them has her own style.
在翻译方法上,她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忠实流畅;在翻译风格上,她们温婉、细腻、多样。
2.
In the light of Thomas Hardy s aesthetic thought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e in hi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Zhang Gu-ruo s translation style in terms of the beauty in his language,in emotional flavor and in artistic conception as proposed by translation aesthetics,and also view his artistic reproduction of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s in the novel.
结合托马斯·哈代及其在《还乡》中自然描写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的角度分析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探讨张谷若先生对《还乡》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3.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style is a new subjec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译者的翻译风格研究是翻译研究的新课题。
4)  translation of style
风格翻译
1.
Literary Stylistics, as an intermediary discipline between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critics, has been introduced to handle translation of style in a more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way.
风格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的一个热点话题。
2.
The translation of style has always been a necessary element in translation evaluation,thus it has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y famous translato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irpractice as well as theoretical research.
对风格翻译的论述贯穿整个翻译史,风格翻译是否恰当关系着翻译成功与否。
5)  fuzzy rhetoric translation
模糊修辞的翻译
6)  the translation of fuzzy rhetoric
模糊修辞翻译
1.
This study is aim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translation of fuzzy rhetoric, which is still at nasc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为此,本文将明确界定模糊翻译的内涵;阐述模糊修辞的文本特征以及关联理论对于模糊修辞翻译的阐释力。
补充资料: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格奥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简称格丁根大学,位于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南端的大学城格丁根市,因英王乔治二世创建而得名。始建于1734年,于1737年向公众开放。

历史

始创

1734年时为英国国王及汉诺威大公的乔治二世决定委派其重臣冯·明希豪森在格丁根创办一所大学,旨在弘扬欧洲启蒙时代学术自由的理念,格丁根大学也因此一开欧洲大学学术自由之风气。大学创办之初,即设有神学、法学、哲学、医学四大经典学科,尤以自然科学和法学为重。

18-19世纪

整个18世纪,格丁根大学因其极为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氛围而居于德国大学中心地位。到1812年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图书藏量25万册,被海内外认可的一所现代化大学。拿破仑曾于此研习法律,并言“格丁根是属于全欧洲的”。

格丁根大学初以法学闻名于世。18世纪德国著名国家法学大师皮特曾于此执教半个世纪,而吸引了大批学生求学,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梅特涅,柏林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都是他的学生。至1837年其建校100年时,格丁根大学因几乎每年法学院注册的学生均占全校在读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而被称为“法科大学”。而格丁根大学也因此成为18世纪德国公法学的麦加。

1837年发生了著名的“格丁根七君子事件”,格丁根的七名教授因反对汉诺威国王废除宪法之举而被驱逐出格丁根大学,格林兄弟也在此列,这一事件反映出格丁根的知识份子对自由的热爱与捍卫宪法的勇气。此后,古斯塔夫·胡果和爱希霍恩于19世纪在此执教并成为德国历史法学派的先驱。19世纪末,创造“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著名民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在此任教。

更让格丁根成为世人瞩目的科学中心的是其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被称为“最重要的数学家”的高斯就于18世纪任教于此并开创了格丁根学派。此后,黎曼、狄利克雷和雅可比在代数、几何、数论和分析领域做出了贡献。到19世纪,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和克莱因更是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前往格丁根,从而使德国格丁根数学学派进入了全盛时期。到20世纪初,格丁根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数学中心和麦加圣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格丁根大学在全欧乃至世界上的学术地位达到了顶峰。

4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格丁根大学学习、任教或研究,其中大部分为物理和化学奖,其他为医学、和平及文学奖。不过因为大多数诺贝尔奖都是在20世纪上半叶获得的,其得主多已去世。在这半个世纪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位居世界大学第八位,创造了“格丁根诺贝尔奇迹”。此外,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联邦德国前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及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均曾于格丁根大学学习法律。德国大诗人海涅也在此取得法学博士。格林兄弟在此任教并编写了第一部德语词典。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在此任教,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与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也先后求学于格丁根。

纳粹时期

1933年希特勒上台,对犹太人进行残酷迫害,格丁根大学也因此受到致命重创,大批知名的犹太籍科学家和学者被迫离开格丁根,去往美国。世界科学的中心立刻从德国转向了美国。

现状

2005年格丁根大学的在册学生人数近2万5千人,其中包括大学生24,398人和博士生643人。教授420名,教研人员共3千多人。它所属的医药学校下设19个中心,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诊所。自从1980年以来,该大学已经根据不同学科成立了14个院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