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旧赤柱警署
1)  Old Stanley Police Station
旧赤柱警署
2)  district police station
警区警署
3)  Station Sergeant
警署警长
4)  Police Headquarters
警察署
1.
Study on the Site of German Police Headquarters in Qingdao;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研究
5)  AIRPORT POLICE
机场警署
6)  mobile police station
流动警署
补充资料:李花赠张十一署

李花赠张十一署

作者: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

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

群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念昔少年著游燕,

对花岂省曾辞杯。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力携一尊独就醉,

不忍虚掷委黄埃。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赏析: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春,韩愈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常与功曹参军张署诗酒往还。在二月底的一个晚上 ,韩愈往江陵城西看李花,张署因病未能同游,韩愈归作此诗以赠。

此诗写得奇丽精妙 ,体物入微 ,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摹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 :“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 ” ,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 ,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素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 ’之句,殊不可解 。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 ,桃皆暗而李独明 ,乃悟其妙 。盖‘炫昼缟夜’云。”

“风揉”五句,极写李花“缟夜”的情景。诗人在低徊叹赏 :城西的李花啊,和煦的春风在抚摩它,霏微的春雨去洗涤它 ,李花白得连雪花儿也比不上。繁密的花树林 ,望去象无际的波涛 ,在空中翻腾涌动。古来咏花之作,每逢偏于纤巧娇媚,而韩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颇有韩诗“思雄”、“力大”的特色。诗人接着写道:朋友,您知道这儿的李花象什么呢——那亿万朵洁白的花儿,把夜空照得通亮。群鸡误以为天明,都惊觉而啼,官吏们因此也纷纷起床了 。这段描写浓墨重彩,正是韩愈善用的“狠”笔!“群鸡惊鸣”之语,想象怪异,把李花的“缟夜”渲染到极至。韩愈是写文章的大手笔,很讲究谋篇布局,法度严密,命意曲折,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段每句,都要布置得法,以使文章变化多姿。“群鸡”一句,似虚似实,正是上下接榫之处,仿佛李花真的把天照亮了,而下面紧接“金乌海底初飞来”句,由虚写转为实写,由夜晚写到清晨,接得相当自然,韵脚也由仄韵转为平韵 ,声情一致,音节流畅。我们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情景的: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太阳 ,刚从海底飞来 ,半天空红光散射,青霞披开,使人目迷五色,无法逼视——啊,阳光正照耀着千万树李花,繁密成堆!诗人以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调,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美景。诗中这无比奇特的意象,正表现了韩诗“放恣横从,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 念昔 ”句以下为第二段。由花及人,感物兴怀 ,今昔对比 ,自伤身世。诗人回忆起往日少年时期,喜欢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春花,开怀畅饮;自从流落不遇,百忧交集,要去看花时,未到已先想着回家了。而今从阳山贬所迁移江陵,追想起自己被放逐的经过,不禁感喟苍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